pSC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我是计算机学院07级本科生王楠竹。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大学四年的成长经历。
在大学期间,我先后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与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学习成绩排名专业第7。此外,在学有余力的同时,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科竞赛的世界。
与许多搞竞赛的同学不同,在大学之前,我并未参与过程序设计竞赛,甚至没有编写过真正的程序。在大二上学期的JAVA课上,机缘巧合,一个同学和我说起了ACM程序设计竞赛,这是一个时长为5个小时、3人组队形式参赛的比赛,题目主要涉及到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知识。ACM竞赛的题目和团队合作的方式都很有趣,他询问我是否有意愿参加。我带着五分好奇与五分不自信,开始了我的菜鸟ACM征途。
按照一般的ACMer的经历,需要先参加校赛选拔进入校队,再代表学校参加亚洲赛区甚至全球的比赛。校赛是在每年4月中旬,从大二寒假开始,我利用2个月的时间,在美国的竞赛网站以及中国北京大学的在线判题系统上,做了将近100道题目,学习了课程之外的初级算法和编程技巧,比如:深度/广度优先搜索,C++中堆、栈、向量的STL模板。带着这些收获,我自信满满的参加了校赛。5个小时的比赛之后,在不知道是精神过度集中的劳累还是没有吃饭饿得头晕眼花中,我被校队老队员告之自己得到了第二名的成绩,也是有史以来交大的女生在校赛里得到的最好成绩。
正因为我得到了这样的名次,我在组队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ACM也和其他的理工科学习一样,通常男生的能力都会略强于女生。所以,我可以选择只和女生组队,争夺亚洲赛区专门为稀少的女生队伍准备的“最佳女队奖”;也可以选择和男生组队,挑战更高的荣誉,但是这样我也需要向我的男生队友证明我自己——我并不比男生差。
于是,我进入了ACM校队,开始了更加艰苦的训练,不停的在判题系统上刷题目——是的,这里用了“刷”字,正和我们选课不停提交申请是“刷课”一样,我们也是因为大量做题而叫做刷题。时间久了,坐着刷题坐的腰疼了,盯着电脑屏幕盯的眼花了,就看书作为休闲,比如《算法导论》,《初等数论》,《图论导引》,也包括英文版的《具体数学》等等。某些算法很复杂,读不懂想不通,就会经常抱着书去问老师和同学。有一次,我思考一个算法悟了很久也参不透,却在某天梦醒之后顿悟,这就好像化学家凯库勒做梦梦到蛇咬着自己的尾巴于是发现了苯环的结构一样惊奇。当然,任何努力都不会付之流水,我也的确做到了当初的誓不服输——我和校队里最优秀的两位学长组成了校队一队,在ACM亚洲赛区的宁波赛区得到了第七名(金奖)、哈尔滨赛区得到了第十一名(银奖),并顺利晋级了全球总决赛。
随后我的训练就主要是和队友进行团体训练。我记得,在我大三时,几乎每周都要做4至5场的训练赛。做比赛通常是从下午6点到11点的时间段,队中三人基本上都没有时间吃晚饭,只好等到比赛后集体去南门糊涂居吃夜宵。训练次数多,夜宵也吃得多,这个多不仅仅体现在2010年冬天三个人的狂增的体重上,甚至有一次我们在ACM退役之后又在南门糊涂居聚首吃饭,店主阿姨居然问候了一句,你们好久没来了,还要海鲜豆腐煲么?我们就是在这样高强度与高密度的训练之后,去参加了第34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的全球总决赛,在斯坦福、麻省理工、康内尔等等来自五大洲的103个队伍中,取得了总决赛第36名和Challenge第2名的成绩,心怀激动的站在国际领奖台上,望着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的大字映在礼堂的LED屏,感慨万千。在总决赛中,我们还参加了由IBM赞助的一些活动,比如解决交通阻塞的智能城市的科技讲座、组装儿童玩具献给孤儿院的慈善活动、国际学校间团队合作做冰雕的集体活动等,在与国外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充满着机遇与创新的国际舞台,这也加深了我出国深造的决心。
在程序设计竞赛之外,我将计算机学科知识融会于交叉学科之中,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取得过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二等奖和中国“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的三等奖,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比如《云环境下的数据空间管理系统》等。这些经历,都使我接触到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分支。如果说我在竞赛中学习到的基础的算法与数据结构知识是一个横向的基础扩展,那么项目与科研带来的则是纵向的专业深入。
以上所讲的,便是我在科技竞赛方面的经历与收获。接下来,我想谈谈取得这些成绩的两点重要原因。其一是合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同学看书一天往往不如其他同学看书一个小时的效果好。我认为,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正确的方法包括点面结合,理论实际结合。点面结合是,学习一个新技术,先要进行一个基础却粗略的全局了解,再根据你需要应用到的具体内容,细致有针对的学习某个特殊的方面。比如,要研究掌纹识别技术,可以先看看《模式识别》的课本,弄清楚模式识别是什么,包括什么流程,有什么基础的模型,再具体的找一些论文来参考掌纹识别到底是如何识别如何应用的。
其二是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我一直有很明晰的短期目标。对于大学初期的我来说,我的目标是,享受大学生活与同学友情,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工作能力,去国外更好的学校深造。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希望能够寻找一个由计算机主导的文理交叉的研究方向,比如我所选择的哥伦比亚大学,因为地处纽约而注重培养计算机学院学生的金融分析能力。我想,目标对于人的重要,正是体现在自己对目标的认可,才能在现在的众多选择与诱惑中,守住底线,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做事,才能够在一个男生拍着你的肩喊“一起来一局dota吧”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挑灯夜读,啃一些不轻松甚至难到令人想把书撕掉后快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些或许枯燥或许繁琐的知识技能,却会在不远的未来回报你当日的勤奋。当你越学越好的时候,那些演算了一页纸的冗长算式或者敲了千百行的代码将会越来越有趣,令你产生创新的火花,令你醉心不能自拔,让你找到一份奋斗终身的事业。
最后,我送学弟学妹们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奋斗”。希望你们都有所梦想,有所热爱,抵制未来可以预计到的许许多多的诱惑,承受在学习工作中必然要经历的失败,却可以依旧斗志昂扬,坚持奋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坚持,心怀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