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管并举,指的是学校工科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工、管并举,对北京交通大学来说,又是一个为之奋斗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历程。
1960年,北京铁道学院以其工、管并举的办学特色,步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
(10802)1998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大学行列。
2004年,学校获准建立研究生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铁路建设有很大的发展,铁路教育的工程专业和管理专业必须相应地得到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现代化铁路建设的需要。因此,运输管理、经济核算和材料供应、运输自动控制、远程控制设备制造与管理、铁道建筑、机车设计制造与电气化工程等这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建设,就成为了工管并举的铁道学院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经过十年的砥心励志,1960年,北京交通大学以其工、管并举的办学特色,步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1978年,学校工作完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转变。1998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005年,中共北京交通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到2020年将北京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工、管、经、理、文、法、哲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许多熟悉北京交通大学历史的老同志说,没有当年工、管并举的办学基础和半个世纪的办学经验积累,不可能取得学校现在这样的成就与发展,学校也不可能确定下这个宏伟目标的。
在旧中国的40年里,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办过邮电工程班,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以培养铁路管理人才为主的学校。
1909年,清政府邮传部在北京成立铁路管理传习所,开办了英、德、法文管理学习班,学生学习铁路建筑、机车、车辆、客货运输及会计等课程,毕业后派往各铁路工作,以应急需。当时在所内还有邮电班。这在中国铁路史上是一个重要创举。
交通大学1921年成立时,将北京、上海、唐山各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把北京学校的邮电班并入上海学校,上海学校的铁路管理班并入北京学校。这样,北京学校就变成相对单纯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学校。
北京交通大学从1909年到1946年,将建校初期综合的铁路管理逐渐细分为四种不同的管理专业:运输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业务管理。1949年3月学校被接管时,便设有铁路运输管理系、铁道财务管理系、铁道材料管理系和业务管理系。
20世纪50年代前后,学校对运输、经济、材料三个管理类专业进行了改造,使其都变成了具有理工性质的管理类专业,得到迅速发展,还创办了电信、建筑、机械、电气化工程四个工科系。
电信系建立于1949年,当时的通讯专业,只有教职工4人,学生60多人。教学设备只有一台电动机。该系到1959年设有铁道通讯和铁道自动控制两个专业,并分成四个专门化:有线通讯、无线通讯、控制工程和器材制造。全系有教职工100人,学生626人,已培养毕业生600多人,初步形成了向铁路现场输送电务人才的基地。它是中国交通大学北平管理学院的第一个工科系。
1956年成立的建筑系是以运输系的工务教研室为基础组建的,当时专业教师只有3人。建系后从唐山铁道学院、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陆续调进一批教师,到1959年,全系教师达70人,学生570人。该系设铁道建筑和铁道桥梁与隧道两个专业,成立了7个教研室和9个实验室。该系仅用三年时间就站稳了脚跟,这是北京铁道学院新建的第二个工科系。
1958年7月初,学校成立了机械系。当时,教师只有14人,是由运输系的机车车辆教研室和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热工教研室、力学教研室等转过来的。该系设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两个专业。到1959年,教师达40人,建立了5个教研组。机械系的建立使学校向着实现工、管并举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电气化工程系是1958年7月成立的,教师、学生由电信系转来。当时只有12名教师,到1959年底有教师26人。设电力机车和铁道供电两个专业。
然而学校实现工、管并举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1952年,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被调整到哈尔滨铁道学院;1953年因京哈两院合并,电信系又回到北京铁道学院。建筑系于1952年调整到天津大学。1956年,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已同意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后又表示不来了。在此情况下,院长兼党委书记王孝慈同志果断做出决策:京院一定要办建筑系,因为这是铁路事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工、管并举是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至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铁道学院已建成7个系12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有:铁道电信、信号专业,铁道建筑、桥隧专业,铁道电力机车、内燃机车专业,铁道车辆专业;管理类专业有:铁道运输专业,铁道运输经济专业,铁道财务、会计、统计专业,铁道材料供应专业。初步实现工科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并举的格局,这在学校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图中是分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电信系学生在机电工厂参加劳动、机械系教师在实验室做实验、建筑系师生在衡水地方测量铁路时的情景。
到1966年,学校规模已发展到14个专业,初步形成了适应新中国铁路建设需要的工管并举的专业与学科发展格局,其中,各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如下表所示:
序号 专业名称 主要培养目标
1 铁道运输组织 铁路行车指挥和铁路货运组织管理
2 铁道运输经济 铁路计划、统计及财会
3 会计学 铁路财务会计管理
4 铁道材料供应 从事铁路材料采购、供应和保管
5 铁道无线通信 从事铁路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制、维护
6 铁道运输自动化 从事铁路信号运用、制造、维护
7 铁道有线通信 铁路电报、电话等有线通信
8 铁道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设计、制造、运用、维护
9 铁道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设计、制造、运用、维修
10 铁道车辆 铁路客、货车辆设计、制造、维修
11 铁道建筑 铁路线路设计、修建、维护
12 桥隧 铁路桥梁、隧道的设计、建造、维护
13 应用物理 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
14 应用化学 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
北京交通大学的老同志在回忆当年北京铁道学院时期,学校确立工管并举的发展目标进行专业建设时,总不禁谈起当年的老领导王孝慈。从1953年到1959,王孝慈担任北京铁道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王孝慈是1927年参加共产党的老党员,解放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太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与解放后担任党中央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安子文等同志并肩战斗过。1942年10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王孝慈来学校后,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设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高等教育丛书编委会出版的《新中国北京高等教育开拓者》一书中,将王孝慈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开拓者之一。1959年3月,王孝慈调任甘肃省副省长。
作为一个经过革命风雨考验的老革命,王孝慈给学校师生留下的印象是他总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谈学校的工作。1956年的一天,王孝慈召集几位留苏回校执教的教师到他的办公室谈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大家说了一些意见,王孝慈最后总结说:“你们没有说到点子上,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研究学校的办学规律,建议你们学一学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战争有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有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我们要研究北京铁道学院如何办的问题,必须研究北京铁道学院的办学规律。”几十年之后,学校的许庆斌教授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用战略的观点研究办好学校的问题,王孝慈这番话的高度理论概括和对经典著作的熟练运用,一下子把我“征服”了。
首倡工管并举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孝慈。
从1966年到1976年,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党委按照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石家庄迁回北京,恢复原领导体制,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1978年7月铁道部任命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王见新同志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见新带领学校班子团结广大教职工,共同完成了拨乱反正、恢复整顿和实施学校工作战略转移的历史性任务,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关于学校工作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转移的大讨论,形成共识: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全路科技大会相继召开。学校有十五项科研成果获两会奖励,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学校在科学的春风中复兴。
1978年,北方交通大学共有5个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奖项分别是:简水生主持的《内屏蔽对称电缆》;
袁保宗主持的《7311—II型窄带无线数字加密机》;
孙桂初主持的《JHK—1型晶体管恒温控制器》;
土建系参加的《无缝线路胀轨跑道原因及防止措施研究》(阶段性成果);
霍铭煊参加的《8—6来克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
同年又从全路科技大会上传出喜讯,北方交通大学又有八个项目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分别是:
陆祖椿主持的《JMB-1型不对称脉冲机车信号》;
赵昌桂主持的《直流脉冲站内轨道电路》;
李承恕主持的《无线双工任意选址保密通信系统》;
孙绍明主持的《600/1200比特数传机研制》;
钟桂彤主持的《铁路顶进式立交桥计算理论与配筋型式的研究》;
李诗博主持的《萤光灯照明用KYB型单管逆变器》;
葛乃康主持的《ZT-11型专用台式电子计算器》;
关英春主持的《BID-1型电子计算器》。
(1)李承恕进行无线双工任意选址保密通信系统研究
(2)张林昌在进行电气化铁道对机场导航系统影响项目组在进行陆空联合测试
(3)袁保宗研制加密机
(4)汪希时和他的超速防护车载设备
(5)胡思继进行网路线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