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铁路客运服务由单一化、共性化逐渐向多元化、差异化转变,服务范围与内容不断扩展,在服务游客出行方面成效明显。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铁路旅游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铁路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铁路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开发。深入推进铁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面临重要机遇期。
铁旅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三种路径
在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多地铁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总结而言,主要包括三大类。
以铁路资源为基础,开发主题旅游景点(区)。2006年,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有4处和铁路相关。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3处和铁路相关。我国铁路旅游资源的价值,以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名录等形式为社会所广泛了解。目前,芭石铁路、滇越铁路、京张铁路(第一批)、关内外铁路、京汉铁路(第二批)等已被纳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铁路旅游资源以博物馆(如詹天佑博物馆)、铁路主题园(如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园)、主题小镇(如陕西徐家坪火车主题小镇)等形式挖掘文旅价值,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串联沿线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铁路旅游产品。陕西宝鸡、铜川联合开展2022火车旅游年系列活动,云南借助中老铁路开通开展“坐着火车游云南”活动,兰州铁路局推出“环西部火车游”的旅游品牌,以及乌鲁木齐铁路局推出“坐着火车游新疆”系列主题旅游专列。通过发挥铁路的出行功能,串联沿线旅游目的地,多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铁路旅游产品。
定位高端旅游列车,发展成为“移动的旅游目的地”。以乌鲁木齐铁路局“新东方快车”、成都铁路局“熊猫专列”以及哈尔滨铁路局“呼伦贝尔号”为例,这些旅游列车不仅串联沿线旅游目的地,还成为游客重要的“旅游空间”,提供高品质的住宿、餐饮等服务。
当前产品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铁路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存在以下“短板”:
对铁旅融合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铁路系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体系完整、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但“十四五”期对铁路发展和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完善路网、优化布局、提升枢纽功能。挖掘铁路资源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尚未列入铁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中。
铁旅融合开发机制尚未理顺。现阶段,多地积极探索铁路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一定市场反响。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客运供给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导致铁路旅游产品的经营理念薄弱和经营属性不足。除少数地区外,铁旅融合发展普遍面临开发主体不清、投资来源不足、利益分配机制模糊等问题。
铁旅融合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去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全面复苏,旅游消费呈现出多元、小众、娱乐等特点。相对而言,当前开发的铁旅融合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建议把铁旅融合纳入发展规划
借鉴其他国家铁旅融合发展经验和国内铁旅融合成功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重视铁旅融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强调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创新发展,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铁路新质生产力,应转变服务理念,变服务旅客为服务游客,用旅游产品的理念和视角挖掘和评价现有铁路各类资源的价值,提升改造铁路产品。以铁路为主体,联合沿线地区、关联行业,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以铁路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生态。
制定铁旅融合发展规划和重点计划。对标国际知名铁路旅游产品和铁路旅游服务,如瑞士冰川列车、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为代表的遗产类铁路旅游产品,欧洲“东方快车”和南非“非洲之傲”为代表的高端旅游列车,美国“加州和风号”等长途观光列车,开发面向不同市场需求的铁旅融合产品。铁旅融合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运营主体,行业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强化部署、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深入挖掘铁路资源的旅游功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旅游产品体系。
探讨多元主体参与铁旅融合开发的体制机制。由于铁路运输的独特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十分必要。国家层面应着力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推进铁旅融合开发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和地方铁路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因地制宜推进实施;企业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崔宇康 包鋆丽
审核:袁芳 王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