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青年工作等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政治仪式和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政治任务则是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重大实践平台。高校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完备的服务保障机制,引领新时代广大青年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政治任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激发青年爱国情怀,带领青年挺膺担当则显得尤为重要。
树立“总航标”——坚持党的领导,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责任担当尽职履责,统筹做好组织工作。历次服务保障重大政治任务之所以取得成功,坚持党的领导是首要因素。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党中央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成立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筹办之初,党中央就明确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特别是疫情影响基础上,作出“顺利举办即成功”的科学判断,提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以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纵观参与服务保障冬奥会的首都各高校,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担任总指挥的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员力量、预算安排、教学调整、资源支持等方面均给予参加学生重点保障。在服务保障过程中,学校党政领导通过线上线下看望、慰问学生等,逐步形成校内相关部门与各学院通力协同、上下齐心、齐抓共管,无缝衔接的整体工作体系。最终在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下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任务。这也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无往不前战胜困难,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培养“领航员”——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贯穿服务保障任务全程。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政治任务是大思政课中的关键一环,回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建党百年庆祝大会、服贸会、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政治任务,各高校除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参与保障工作,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站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将思政课堂搬到实践场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首都高校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为例,在方案设计时,诸多学校就把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牢固树立“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和“冬奥使命重大光荣”的深刻自觉,将立德树人工作与高质量服务保障工作有机统一。以冬奥测试赛保障激励为契机,建立临时党团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冬奥主题教育以及一系列学生上岗前培训活动,强化学生思想认同和能力自信,营造关注冬奥、了解冬奥、支持冬奥的良好校园氛围;冬奥会服务保障期间,各高校持续面向冬奥志愿者群体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根基,有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认同”。 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恰到好处地将重大政治任务融入思政教育,让其育人价值最大化。
畅通“补给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力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地生根。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理念贯穿于历次重大政治任务筹备的全过程。以北京冬奥会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冬奥会筹备工作时强调要“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以重大政治任务反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人民生活。而高校在筹备重大政治任务保障工作中,更要坚持学生至上,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上岗服务的学生,要围绕其“衣、食、住、行、用、学” 等建立保障和工作体系,形成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学生在服务保障过程中无后顾之忧。以首都各高校为例,在服务保障冬奥会期间,有学校创新设计“N+1”学业帮扶机制,做到学业帮扶一生一策,为学生定制课程教学、考试、毕设升学等教学方案;有学校全时段、不断线地提供专属学习教室,专属运动场馆等,为学生创设“看得见”“用得上”的家庭式温暖支;有学校实现定制化、动态化、阶梯式物资保障体系,为长时间封闭管理的学生配备学习、运动、防疫、清洁、饮食、保暖、衣物、生活、文娱等多品类的物资包;有学校结合新年、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多次为学生发放冬奥定制纪念品和物资,积极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全力做好学生各项保障措施,为大家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情根植学生心中,才能实现“任务圆满,学生提升”的双赢局面。
筑牢“坚城墙”——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学生健康一个都不能少。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历次重大政治任务服务保障工作,都必须配有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各高校均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带队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确保树立安全防线不动摇。以北京冬奥会为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党中央到各高校党委,都把疫情防控作为落实冬奥政治任务的首要环节。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把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梳理排查各领域、各环节风险点,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积极妥善应对,确保了赛事安全顺利举办。以首都高校为例,各高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将防疫工作的制度设计、实施督导、防疫教育等贯穿进服务保障的全过程,结合冬奥组委与国家体育馆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超前研判志愿者工作疫情防控风险点,积极制定应急预案,提前进行疫情危机桌面演练。坚持集中封闭管理,坚持学生集中住宿、集中用餐、集中出行、集中防疫、集中物资输入、集中文体活动等“六个集中”,生活区域内设置充足防疫物资、环境与人员周期性核酸检测、定期消杀等。不断加强防疫宣传与教育,全覆盖学生开展防疫讲座、防疫纪律警示大会等,有效提升学生卫生防疫意识与能力,在严密的防控举措之下,最终实现疫情防控零风险,所有学生平安健康。也确保了服务保障任务圆满成功。
做好“刻录机”——集成宣传矩阵多维度报道先进事迹,发挥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每一次重大政治任务都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展示泱泱大国形象,北京冬奥会更是如此,不仅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更是在促进全世界“一起向未来”方面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高校应当把握服务保障重大政治任务契机,做好宣传报道,发挥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以激发志愿者自身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为目标,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把握“时”与“热”的传播周期,提前谋划,重拳出击,围绕宣传重点,从重大事件、学校保障、工作实况、典型人物等四大方面建立素材库与事例集,细化宣传策略,形成可操作和可控的细化方案,积极创造正向舆论。以首都高校为例,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对各大高校冬奥志愿者保障工作、人物事迹进行报道,各高校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刻录下学生们的高光时刻和无私奉献的付出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既展示了学校形象,赢得良好声誉,又扩大了思想教育范围,有效提升引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