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3-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0月21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数字思政教育理念与实践、数字思政与大思政课建设、数字思政资源和平台建设。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几名专家学者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福政致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文钱主持开幕式。

数字化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理论学刊》编辑部副主任、教授魏磊主持会议第一阶段。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以“数智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与实践”为题,从申报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的背景与前期基础、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与未来规划两大部分进行报告展示。她认为,要善用“大思政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微电影的方式,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成长的结合、教师指导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思政课堂接地气、有灵气,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以“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金课建设”为题,按照为何而能、因何而能、如何而能三重逻辑展开发言。他认为,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一流课”为示范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二是以“三部曲”为抓手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建设,通过“我来学”“我来讲”“我来建”推动文化资源利用;三是以“科技馆”模式推进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建设,紧跟时代特点与青年要求,创建资源超市,打造以现代教育技术赋能的综合教育平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蕾蕾主持会议第二阶段。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稳以“数字中国·数字思政——兼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为题,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数字思政及红色文化的政策,从必然、实然、应然三重逻辑出发,提出关于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她指出,要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推进教育环境的数字化建设,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安玲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应对”为题,从逻辑机理、具体表征、治理路径三方面进行发言。她提出,以算法优化破解“信息茧房”,合理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形式;以价值引领弥补“把关缺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算法开发、设计全过程;以资本规制避免“资本异化”,为资本发展设置“红绿灯”,防范和规避资本到来的潜在风险。

推进数字技术价值向育人价值的有效转化

邓文钱主持会议第三阶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永林以“以精准思维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的思考”为题,从痛点、成因、突破三方面进行了发言。他认为,讲好思政课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学需要掌握“两个转化”,将纯理论或纯学理的讲授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转化成符合教学要求的讲授内容,把按规定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设计转化成符合学生认知与成长需求的课堂讲授方案。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授顾晓英以“AI赋能思政教育智变”为题,从学习和创新两个角度进行了发言。她指出,当今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技术为思政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新时代卓越教师,要秉持初心,提升站位,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士鹏以“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数字理性者”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数字媒体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保持对数字媒体的理性,是当今大学生正确面对数字化生活的重要问题。要对当前海量信息进行科学理性辨析,使信息媒体服务于自身成长发展,克服社交恐惧,发展绿色化的适度社交关系,通过进行数字精简来确保数字信息安全。

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领导科学论坛》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周玉婷主持会议第四阶段。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庆银以“算法赋能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优化”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算法驱动时代。算法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充满机遇,同时也不乏挑战。算法与技术的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制造出巨大优势,但也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片面和歪曲的理解,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成为算法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应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以主体合力筑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广度;以技术赋能淬炼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度;以算法识别坚定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道,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精度,推动实现算法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新飞跃。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国栋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素养培养工作的逻辑意蕴和基本路径研究”为题,从何以能、为何要、如何做三方面展开发言。他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和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都是“两个结合”的思维产物,共同彰显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素养问题作出的最新阐发和理论创新。将前者要义融入后者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必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之举,至少要从理论宣传、大思政教学、创新时代思维方式、加强激励举措四方面来考虑。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的战略性抉择,更是建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教学以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正是基于信息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探讨如何以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探索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福政致辞(主办方供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文钱主持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发言(主办方供图)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发言(主办方供图)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稳发言(主办方供图)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安玲发言(主办方供图)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士鹏发言(主办方供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庆银发言(主办方供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国栋发言(主办方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