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3-07-26 来源: 作者:单佳雯

中国交通报:深耕研究治理方法 提升城市低碳出行吸引力

在7月16日举办的第23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CICTP2023)的城市低碳出行与运行管理技术分论坛上,来自行业研究机构、知名高校、相关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城市低碳出行的前沿研究方法和治理手段进行了交流分享。该分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主办,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交研都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碳分会承办。

完善治理手段生态圈助力持续减碳

近年来,在公众出行效率和品质需求不断提升、数字科技为交通供给能力增加新动能、“双碳”目标提出等因素作用下,MaaS(出行即服务)在中国不断探索实践并快速发展。自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实现“出行即服务”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相继开展了MaaS的探索实践,至今已有十余个城市计划启动MaaS建设。

“北京MaaS依托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以政企合作为思路,进行着‘小步快跑’的探索实践,依托以高德、百度为代表的综合出行服务平台,上线以实时公交为代表的多种出行服务,目前用户量已超3000万人。”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程颖表示,北京还将继续坚持绿色、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向乘客提供优质“门到门”一体化绿色出行服务为宗旨,以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碳普惠赋能”的MaaS体系为目标,推动北京MaaS实现从1.0向2.0迭代升级。

“公众消费端的减排将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碳普惠机制则是推动公众端碳减排和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碳分会副秘书长周瑜芳认为,可以对微观个体的绿色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联动政府政策、商业激励和自愿减排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推动行为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双重转变。未来,可着力构建政府、公众、社会平台、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零碳”交通生态圈。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共完成291条道路上总长度约1600公里市管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工作。”北方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副教授赵琦介绍了对北京推进慢行交通系统整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的慢行交通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自行车出行需求预测方法。其中,自行车出行需求回归模型可基于慢行设施数据,对影响自行车出行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改进道路设施提供依据。

当前,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爆发式的增长,也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乱等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医院、商圈等附近更为凸显。北京在停车治理方面,遵循了“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适度满足居住、从严控制出行”“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指导思想。

北京交研都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海瑞认为,控制私人机动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停车问题的重要手段,停车位注定是稀缺资源,停车资源市场化才是出路。此外,推动路外临时停车设施建设、停车管理智慧化、停车与充电桩深度融合等将是未来停车治理的方向。

创新研究方法学精准认识减排规律

“碳普惠方法学不仅是减碳量的计算依据,更应定位为引导低碳出行的‘风向标’。目前支撑碳普惠实施的交通碳普惠方法学,在引导个体低碳出行时仍有明显不足。”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叶建红认为,交通碳排放治理具有过程长期性和多因素交织性,精准治理需要科学有效的仿真平台支持,要构建面向人出行的、基于个体的、多维度一体化的出行服务仿真系统。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总工胡希元认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数字化体系建设尤为重要。需要以“数据”为标尺,量化低碳运输结构调整力度、低碳交通装备替代速度、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而实现科学降低碳排放强度、精准控制碳排放总量。

然而,当前交通领域能耗数据呈现行业门类多、设施规模多、数据来源多的特点,部分领域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对此,胡希元表示,应加强顶层设计,并高质量做好统计监测、高标准建设数字化平台、高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在为政府端提供碳管理决策平台的同时,使企业端也拥有“碳大脑”,打造绿色节能、精细可控的智慧化生产体系。

提升低碳出行吸引力,同样离不开对于公众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微观分析。“在路面上走多远,能避过一个1米高的楼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罗康锦介绍了一种基于连接的路径(Link-basedroute)对步行可达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并提出了“步行道等同(Sidewalkequivalence)”的概念。他表示,这种方法通过观察三维层面的路径,考虑桥、电梯等出行途中的设施对于步行的影响,可协助政府决策在何处建设桥或电梯等设施,能够提升步行的吸引力。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李铁柱介绍,通过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上分别识别和修正燃油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对其排放状态进行分类,同时考虑排放值和排放率,能够更定量、更合理地识别排放状态,从而获得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高排放的驾驶情景。

“碳排放的关键和核心是能耗,交通与能源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宋国华认为,当前交通和能源融合过程中,存在对交通和能源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需要从城市场景、通勤场景、高速公路场景等不同的交通场景来分析交通用能规律,认识、利用好规律才能避免资源错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