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咱们今天学做一道爽口脆鱼丁。”4月26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饮食中心餐厅经理陈勇准时开课,为30名大二年级学生讲授“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课”。记者发现,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不少北京高校积极拓展课程实施路径,从事后勤工作的“师傅”如今化身“老师”,劳动实践课成了校园里的抢手课。

丁柏明 摄
“上这门课真是不虚此行!”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吕骋通过选修“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课”学会了制作花卷、宫保鸡丁等。“去年中秋节,我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寄给父母。这门课让我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懂得了用劳动成果传递爱。”
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信心介绍,结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北京交大后勤集团出台《后勤服务产业集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我们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两门劳动实践选修课‘植物与生活劳动实践’‘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这两门课都已成为学生选课时需要‘拼手速’的抢手课。”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课程质量,北京交通大学成立教研组,由教务部门指导教学大纲撰写,每节课严格按照教学任务、目标、难点等进行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力流汗与思考感悟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制作详细教案。同时,建立“1+N”特色师资队伍,每门课程由1名后勤骨干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多名一线优秀技术工人负责实践教学。
“干了30多年餐饮工作,给学生讲课让我很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教学生与自己做不一样,备课时我会把做每道菜的技术要点抓出来,厘清原理和方法,上课讲明白,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陈勇说。

丁柏明 摄
记者采访了解到,后勤育人工作平台建设在北京高校已日渐完善。中国农业大学融合后勤服务与院系教学,开展园艺学院课程实践工作营等共建项目,师生联合设计改造校内绿地;首都师范大学设置了烹饪、爱国卫生运动、走近劳模等5个劳动实践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汽车维修保养、急救等7门生活技能类课程。
“高校劳动教育应当继续在顶层设计上发力,在趣味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助力终身成长。”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武怀海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研制《北京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北京市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指引》,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记者常悦 张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