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3-04-24 来源: 作者:张楠

中国科学报头条:科普:从知识补课走向价值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单列为党代会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任务。那么,科学普及如何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

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支持的“科学思想汇”活动在京举行2023年度首期研讨沙龙,与会专家就此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科普还在“氛围组”?

多年前,科普就已进入科教界人士和社会公众的视线。但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内涵与价值似乎只有“科普人”在强调,科普队伍仍是摇旗呐喊的“氛围组”。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高宏斌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许多突破,教育改革引发广泛关注。针对科普工作,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推动了科普高质量发展。

但科普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们对科普的实践和思考正在努力影响着教育界,并同教育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合作。但这种相互协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整个过程还需要更加深入。”活跃在科普一线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表示。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1999年进入科学出版社后就开始参与科学课教材的组织与出版。“当时社里翻译引进了一系列国外科学教育教材和课程标准,供国内借鉴参考,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但时至今日我国学校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他说。

在科普途径上,与会专家多次提及由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发起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及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实施的“英才计划”等。这些都已成为青少年人才培养颇有成效的抓手,但却仍是科研人员服务基础教育的孤立、个别的机制创新,还需要科研院所、高校、行业部门通过多个计划、多种渠道共同推动,才能变孤立为积聚、化个别为普遍。

而关于科普队伍的内在驱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建中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在呼吁并参与科普,但有意愿并且有时间和精力做科普的青年科技骨干却不多,这与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密不可分。

新时代新属性

当前,我国正面临大国竞争、技术“卡脖子”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科普该如何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要回答这个宏大的问题,首先应当认清科普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属性。

陈征认为,科普的边界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学习之变。

对于时代之变,陈征解释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性地从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促成了强大的信息茧房——信息轰炸能够轻易占据一个人所有的认知空间。ChatGPT、Midjourney的横空出世。因此,从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将成为人的核心能力。

“过去,我们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学习加消化,现在学得差不多甚至学不到了,这是世界形势的根本变化。”陈征提醒,“如今培养的人才要能在一片荒原上找到出路。”

在前两个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学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靠知识点‘集邮’的方式完成学习,从而提升个人素养或获得生存优势,已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了。”陈征认为,“学习必须从掌握已知转向探索未知。”

为此,他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普工作的理念应当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

“科普的内涵要从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转向树立科学观念、涵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和营造社会氛围。”高宏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还建议,通过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应向政府引导、社会化协同机制转变,担负起服务人民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服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服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科普有边界,教育是根本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在陈征看来,答案就是国家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三者的关系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产生创新成果,成果推动社会发展。”

在工作方法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陈征表示,在底层层面,要由科学家提炼、总结相应学科的思想、方法,然后转译给施教者;在表层层面,从课题、场景、装备、环境、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一体化推进工作至少能迈出实质性一步。

侯俊琳则认为,在国家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教育领域首先应加强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尤其不能忽视科学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对此,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十分赞同:“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起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立科学课,可科学课教师一直以来非常紧缺,有些学校甚至严重不足。我曾遇见过迫不得已代教科学课的体育老师,这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尹传红建议,我国应有组织、有系统地加强科学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大力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科普工作及相关学科建设。此外,乘重大科研计划的东风行科普之道,进而形成高水平运作的科普品牌,将是有效手段。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任福君提醒,科普队伍可以逐渐壮大,但要清晰地认识到,科普也有边界。“不能无限放大科普的功能,教育才是根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