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11-16 来源: 作者:佚名

中国交通报: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不竭动力——2022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摘登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孟庆斌

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近年来,山东交通运输系统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可持续的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创新力。

聚焦前沿技术攻关 强化支撑力

强化规划引领。山东省制定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数字交通两个“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及未来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各领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行动指南和规划引领。

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十三五”以来,全行业科技累计投入约80亿元,突破了长寿命沥青路面、自动化码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强化科技计划管理。“十三五”以来累计下达全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646项,其中入选部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84个,智慧高速等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智慧港口项目入选全省15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强化成果凝练。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省专利一等奖2项。强化产学研用融合。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发展,成功研发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车船实验等。

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强化竞争力

加快智慧高速试点建设。济青中线潍坊至青岛段智慧高速公路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年内完成设备、软件、施工招标和测试验证;建成滨莱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地方标准。

加快智慧港口试点建设。集物流、监管、服务一体化的智慧港口大脑平台和云生态二期建成投用;全国首创干散货码头智能管控平台和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在青岛港上线运行。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组织开展高速公路边坡光伏、低碳服务区相关技术研究和示范,建成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济南东近零碳服务区。

加快数字交通赋能转型。整合行业数据资源,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打造智慧出行,16市公交App全部上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强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抓好三大支撑 强化保障力

抓好服务支撑。指导成立省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服务中心、研究会等组织,及时发布创新成果,拓宽成果转化渠道。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行业科技服务。

抓好人才支撑。培育以“时代楷模”连刚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批交通科技人才,引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进驻山东高速集团院士工作站,聘请严新平等院士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抓好平台支撑。搭建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自动化码头技术行业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并认定40个省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平台;成立山东民航产业发展研究院,这是全国首家民航产业研究院。

下一步,山东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赋能示范,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打造科技环境优化示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国育才壮大智慧交通创新之树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稼琼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铁路行业特色高校,是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和国家铁路集团共建的“双一流”大学,是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不懈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之以恒地为建设交通强国而培育壮大智慧交通创新之树,已结出硕果累累。

加强基础研究 扎牢创新之树的根

“十三五”以来,北京交通大学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层次和青年人才计划50人次,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是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

高水平人才团队持续聚焦智慧交通领域的前沿科学,在列车运行控制、高铁智能感知、全自动无人驾驶等方面,形成了系列化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为突破交通领域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开展高端装备研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攻克核心技术 让创新之树枝叶繁盛

在交通运输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交通大学建设了6个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平台,学校承担了一大批服务于重点工程建设和先进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北京交通大学形成了超大跨隧道建造关键技术、海底隧道暗挖法建造技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安全保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体系;研发了国内首套全自动无人驾驶FAO系统,并在燕房线、大兴机场线落地应用;创建了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突破了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了新一代智慧型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和多模式储能系统,率先将先进锂电池系统引入动车组列车。

促进成果转化 使创新之树开花结果

北京交通大学被认定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

学校成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体系,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和差异化收益分配制度。学校作价入股2个科技型上市公司:交控科技持续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中国大脑”,交大思诺为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培养优秀人才 播撒创新之树的种子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任务。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每年有近800名毕业生进入轨道交通行业,持续为交通运输领域贡献着新生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有8个本科专业和7个硕士学科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专业依托轨道交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轨道交通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智慧引领、创新驱动,以“交通”之名服务新时代逐梦伟业。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助推企业智慧转型

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唐勇

新时代十年,蜀道集团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蜀道难”到“蜀道通”迈向“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中担当作为、创新实践,发展成为以公路铁路投资建设运营为核心,衍生开展基建施工、智慧交通、清洁能源、物流贸易等主业,业务遍及38个国家(地区)的全国交通行业头部企业之一,跻身“世界500强”第413位,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交通服务型现代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重研发强转化,持续巩固智慧高速领先优势。依托部交通强国建设项目——“车路协同技术发展”,我们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阿里云等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拥有55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原创厘米级车道导航、毫秒级雷视融合等技术全国领先。下一步,将按照交通运输部《“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要求,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以数字孪生、车路协同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用好用活各类创新平台,打造国内智慧交通领域标杆。依托丰富的场景资源、数据资源,承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持续迭代符合智慧交通场景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感知分析和管理服务能力。

补短板提质效,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十四五”期,集团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7300亿元,投建高速公路超4500公里、铁路超3000公里。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由交通运输部认定的“自动化作业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正全面推动路面、桥梁、隧道施工电动化、装备化、智能化。集团将立足传统优势,加快施工设备“油改电”步伐,深化“路面铺装无人化、隧道掘进少人化、桥梁建设工厂化”成果,实现质效大幅提升、碳排放大幅减少。

促融合筑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产业体系。下一步,集团将加快构建开放创新型“交通﹢”产业生态。聚力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以交通网为基点,推动能源网、信息网、运输网融合发展,打造企业服务网,推动“五网”有机融合、交互赋能。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智能建造、智慧出行、绿色能源、城市生活、物贸一体等服务新场景、新业态,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经济的交通公共产品和服务,打造现代交通产业体系。

蜀道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领会落实本次会议部署要求,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治理创新,不断挖掘产业链潜力,共建生态链节点,打通服务链循环,构建现代化交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勇当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先锋。

激发创新活力 迈向并跑领跑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张华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十三五”以来,天科院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引领,全面贯彻“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开放融合、文化引航”总要求,重点打造“科研领先”和“高端人才”工程,取得了科研创新的新成绩、实现了技术研发的新突破、展现了科技支撑的强担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天科院成立了以院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深化改革工作组,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世界一流”为目标,全力推进以院所自主权改革为重点的要求落地落实,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整体效能。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研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天科院组织开展了以海底悬浮隧道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基础、前瞻研究,以深海岛礁工程、国防工程为代表的深远海工程研究,和以长江、西江黄金水道为代表的内河工程及跨海跨江通道工程技术研究,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实施。

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科研供给成效显著。天科院拓展完善水运工程“建管养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研究新体系、绿色生态治理新技术、水运管控智能系统新装备为代表的新型科研供给能力,全力服务水运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研“走出去”,国际合作步伐持续加大。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天科院建成中—印尼、中—孟加拉、中—阿联酋3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承担中美、中德、中日、中荷等7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实现港航工程多领域技术、标准“走出去”。

打造人才条件新高地,量质并举强支撑。天科院持续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的科研条件建设,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创新性探索高端人才、院士团队、特聘专家、青年首席等人才引培机制,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政治建设为引领,党建科研“双融双促”更加有力。天科院始终坚持党建科研“双融双促”的总要求、党建科研“创一流攀高峰”的高目标、党建科研一切工作到基层到支部的总方针,加快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努力推动科研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今年,由天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交通基础设施专项、长江黄河专项以及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研发专项已全部落地。天科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为交通运输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突破更多核心技术 交出更多精品工程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彤宙

近年来,中交集团坚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牢固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持续突破领先技术、铸造优质产品、健全科研体系,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担当。

以先进技术标准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交集团始终将科技攻关作为“头号任务”,在高原冻土、离岸深水港、深埋沉管隧道、长大桥建设以及岛礁快速成陆等领域牢牢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自主研发的桥隧工程分析软件OSIS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主动投身标准制定、推广持久战。截至目前,中交集团共主参编国家标准71项、行业标准202项,牵头制定发布5项挖泥船、3项起重机ISO国际标准和1项水运基础设施IFC国际标准,先后发布英文、法文等多个外文版本的中国公路行业和疏浚行业标准体系,有力推动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以一流工程产品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奋力浇筑高水平“民族工程”。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在岛隧工程施工中,建成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沉管隧道,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沉管隧道技术大国。建设的上海洋山港区四期工程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向世界展示出海纳百川的中国气度。

倾力铸就高精尖“大国重器”。自主研制的国内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其泥泵远程输送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造岛神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高寒高海拔、大深度、超大直径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零部件实现全国产化,堪称名副其实的“施工利器”。

以健全的科研体系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狠抓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公司科技创新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导小组,成立中交科协,组建高端科技智库,参与共建多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大桥建设和疏浚技术装备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新序列管理,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运行,“三级四类”创新平台共计151个,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深耕领军人才培养。“十三五”以来,中交集团3人获评全国创新争先奖,5人获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5人获评全国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建造)大师,5人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交通科技人才高地已经初具规模。

新征程上,中交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力争交出更多精品工程、突破更多核心技术,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挥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石宝林

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持续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服务大局,建立工作机制。在标准立项、研究编制、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等各个环节,既注重发挥标委会来自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政各种运输方式委员的专业性、代表性,又注重发挥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信息化、安全、环境等领域专家的综合优势,充分沟通、优势互补,初步建立了跨方式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标准体系。今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新一版《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2022年)》,明确了包括9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要,制定发布了53项综合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包括综合交通枢纽标准8项、旅客联程运输标准13项、货物多式联运标准29项、复合通道及交叉设施标准3项,初步构建了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四梁八柱”。

坚持夯实基础,发挥引领作用。以推动综合交通枢纽、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发挥标准化在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在综合交通枢纽方面,制定发布综合客运枢纽分类分级、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区域设施设备配置要求、综合客运枢纽导向系统布设规范和综合货运枢纽分类与基本要求、公铁货运枢纽功能区布置规范等系列标准,促进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范化建设。在旅客联程运输方面,制定发布旅客联运术语、服务质量要求系列标准,综合交通电子客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为“一站式”购票、“一票式”出行,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货物多式联运方面,制定发布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和多式联运货物分类与代码、换装装备、运营服务、信息交换等系列标准,为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服务保障水平。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同融合为导向,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把握新业态新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强研究储备,持续做好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的完善工作。加快编制出台《综合客运枢纽设计规范》和《综合货运枢纽设计规范》等标准,加强重点领域高质量标准供给。继续加强跨方式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在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标准宣贯实施应用等方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服务保障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做好服务保障。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