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08-23 来源: 作者:赵伊纯

中国交通报头条:舒适出行 安静守护

近日,在浙江宁波开往北京南的G36次列车上,一名儿童乘客在车厢中吵闹,继而引起了儿童家长与同车厢旅客的纠纷。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关注和舆论热议,公共空间的静音舒适环境,再次成为出行者关注的焦点。

精心服务安静出行

事实上,交通运输领域已推出众多个性化服务举措,保障百姓出行更舒适。

早在2020年,铁路部门即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京广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北京铁路局对“静音车厢”作出过具体规定,包括了“在静音车厢内保持安静”“使用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离开静音车厢”“携儿童出行的旅客注意避免喧哗”等五项规定。

同年,上海中运量71路公交车也试点推出了静音公约,所有司乘人员一方面以身作则,做到轻声细语解答乘客问询,另一方面,当有人在车厢内饮食或大声喧哗时,乘务人员也会及时做出友情提醒,引导乘客逐步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去年年底,新版《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正式施行,相比2016年版增加了多项乘客文明乘车要求,其中,对于车厢内禁止饮食和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两项内容,得到不少乘客广泛支持。各公交企业也正加强对新规则的宣传和引导,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市民乘车体验。

自去年起,福州将每年6月11日设为福州地铁“静音日”,带动更多市民参与文明出行。福州地铁全线网试点推广“静音车厢”,在车厢内设置禁止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的标识,降低车载设备及广播播放分贝,努力营造清静的乘车空间。

个性化服务破“静音”困局

如何服务才能让更多旅客享受安静舒适的出行环境,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提供方,交通人也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主动约束不良行为,引导乘客文明乘车。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鲁放坦言,安静出行在日常环境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例如,铁路部门即使设置了“静音车厢”,若仍有乘客在车厢内大声喧哗,铁路部门以及列车工作人员也只能尽量劝导,而不能真正避免喧闹。“尽管如此,‘静音车厢’仍然回应了乘客个性化需求,有关部门可继续针对提升服务质量展开行动。”鲁放认为。

笔者就此向铁路部门进行了咨询,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复称,遇到此类问题,旅客可向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制止;如果对方不听劝阻,工作人员也会向乘警寻求帮助;车上有空位的话,可以给旅客调换座位。

针对“静音车厢”不静音的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董城表示:“铁路部门可将相关规定设置在购票界面,提醒乘客购买‘静音车厢’车票相当于签署一份‘承诺’,提高乘客自律意识。”

鲁放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可创新服务方式,为乘客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出行服务。“强硬劝阻会让乘客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失去效果。其实,无论高铁还是地铁,都可为儿童提供一些小礼品、小糖果,转移儿童注意力。通过此举,也可让家长感到人性化关怀,从而树立自律意识。此外,可建立‘乘客—志愿者’机制,鼓励经常出行的乘客成为志愿者,在出行过程中及时劝导不文明行为。”

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也可被用于解释公共交通出行难题——如果车厢里有一个人开始说话,那么这节车厢很快会变得喧闹。鲁放建议:“对此,运营方可以在车厢内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通过安静的气氛缓解乘客浮躁情绪。事实上,解决喧闹问题还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运输服务提供方以及社会公众共同的努力。”

期待立法引导约束个人自律

交通运输领域涉及范围广,点线多,管理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仅就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来看,不同城市在引导公众文明出行方面有较大差异,对于如何制止“大声喧哗”也不尽相同。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乘客不得有大声喧哗、吵闹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的行为。但梳理各地“文明公约”“乘客守则”“管理条例”,在具体的条款细则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安静出行是否有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公共交通环境中禁止“大声喧哗”目前尚未写入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五十五条也规定:在列车内,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危害旅客人身、财产安全的,铁路职工有权制止,铁路公安人员可以予以拘留。但是对于“大声喧哗”是否算作扰乱公共秩序,并未有明确的法规界定。

事实上,通过媒体和交通运输运营企业的宣传引导,公共交通工具上外放电子设备声音、大声接打电话等不文明现象已得到改善,大部分乘客能够自律,但仍有部分乘客不以为然。“解决公共场所的喧闹问题,立法还是最关键的。”受访业内人士坦言。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