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j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Zdj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他,35岁就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几乎包揽了青年教师的所有奖项;他,认为教育者不能“教”而不“育”,学习者不能“学”而不“习”。他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后金。
42岁就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陈后金看起来比他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一谈到学生和教学,你就能看到他脸上的神采,也能洞见他在讲台上的风采。
我不是一个教书匠
1989年研究生毕业的陈后金是一个颇为理想主义的人,与其他同学选择教师这个“铁饭碗”的出发点不同,陈后金留在北交大任职,是想用自己的学识和思考影响更多的人,而高校就是一个理想的平台。
“师者,释疑解惑也,‘匠’是熟练的意思。一个老师要有自己的学识和高度,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仅仅是把知识讲明白。”任教23年,陈后金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一个“教书匠”。在教学理念上,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主张,即大学课程教学应该没有教材的概念,教材是主要参考书,教师应旁征博引,博采众家众长。
“一门课程一个老师要讲很多年,但对于学生来说,一辈子也许就学这一次,耽误了就是耽误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任。”对于陈后金来说,知识本身只是载体,教书育人才是目的。“把书本的知识讲得清楚、透彻不是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一个好老师既要把重点、难点讲清楚,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疑问,启发他们。不然的话培养四年就是个傻子,因为他不会思考。”
“其实很多大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仅仅是百八十年的时间,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成为科学家,重要的是看如何培养。”陈后金希望大学教师除了启发学生去思考外,还善于把人文思想和社会哲理纳入到教学中去,体现事理之间的相通性与和谐性,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协调发展。
他依然是个学生
“陈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学老师的样子,他对自己教授课程理解深刻,讲课提纲挈领,重点突出,重要的是教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上过陈老师的课才对得起大学四年,他教的不仅是通信人的思维,还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做有思想的人,每天都在前进”……上过陈后金课的学生在学期末对他的打分和评价中,用的字眼多是“受益匪浅”、“难忘”。
对于学生的评价,陈后金乐得像个孩子,“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在哪方面会遇到难点”。他认为教育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学生在哪点会产生疑惑,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准备教学材料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的能力。
与其说陈后金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如说他依然保留着学生的思维。陈后金在本科以及读研阶段,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并且善于归纳总结和提升自己。“不是为了某些东西而学,仅仅是出于兴趣,想把难题搞透,所以基础打得比较扎实,现在我在上课时经常会结合当初自己的特点,思考怎么样上课,学生需要什么,我又能给他们什么。”
相对于教师的身份,他更像个在学术和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向前的学生。
黑板太小了
“你是学校少有的几个还在使用黑板讲课的人。你看别的老师,上完课都干干净净的,就你一身粉笔灰。”陈后金的儿子是北交大大二学生,父亲是他一门必修课的老师,每节课下来,看着一身粉尘的父亲,儿子很心疼。
然而,对于陈后金来说,手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上,是他最喜欢的状态。“我几乎不用PPT,我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和理念,包括画些草图和示意图,书写的过程中,你会有思维在飞跃的感觉。”
谈起站在讲台上的状态,陈后金神采飞扬,“现在每节课都要讲三四块黑板,写完了擦,擦完了写,黑板太小了,所以最后呈现的是局部的内容,如果教室的整个一面墙都是黑板,那就好了。”讲到这里,陈后金不禁站了起来,在办公室内比划着,“讲完之后,知识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们看起来也就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