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y2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中关村示范中心签约仪式暨产学合作交流研讨会9月9日上午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特地转来正在参加国际会议的青岛泰之代表和贾古玛先生的祝贺。
教席共同主持人、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校长Johan De Graeve,海淀区区长助理、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傅首清共同为“示范中心”揭牌。
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先生,北京交通大学李学伟副校长致欢迎辞。于军先生表示海淀区政府及海淀园管委会将倾力支持示范中心的工作,将示范中心建设成实现官产学研四方合作的平台。李学伟副校长说,北京交通大学是百年老校,“知行”不仅是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更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传统。在今天,产学合作可以说是对“知行”最好的诠释。北京交通大学愿在“知行”精神的引导下,发扬传统,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在产学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打造一个培养国际工程师的摇篮,为促进中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修小平副主任,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副处长、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办公室主任吴爱华到会祝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国际化产学合作特征的创新战略联盟,是继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刚刚完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仪式之后的又一个产学合作新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以利于推广,并将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在京多所高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全球化的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考——产学合作与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海淀园国际合作处张秀英处长作了题为 “联网联心联世界、通路通智通四方——iBridge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新型国际合作网络工作平台”的介绍。
教席共同主持人、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Johan De Graeve校长,IEEE中国咨询委员会董事、北京大学教授、摩托罗拉中国区前任总裁姜家齐先生,清华大学、北京市著名民营企业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也分别在会上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2年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计划以来,在全世界建立了600多个教席。教席计划旨在推动全世界教育、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和合作,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每个教席有一个工作的主题。建立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是在周济部长的倡导和支持下,于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批准,于2005年2月正式启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十四个教席,它的任务是利用一切可能和可行的方式,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研究、总结、宣传、推广国内外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的理论、模式、机制、案例、成果、经验,使之对中国的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并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学合作教育发展。
教席自成立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北京交通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及许多政府机构、大学及产业等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完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予的关于中国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历史及现状研究项目,提交了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在中国苏州和比利时鲁汶组织了两届产学合作研讨会;与中国教育台筹备组织每周一期的产学合作栏目;作客搜狐访谈并在搜狐网站广泛宣传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在国内外各种重要会议上应邀作报告;建立了若干产学合作研究基地;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建立产学合作试验典型,在国内外已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先导作用。海淀园拥有17700多家高科技企业,聚集了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68所高等学府和232个科研院所。多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等都非常重视海淀园的建设,为海淀园的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开辟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海淀园开发的iBridge网络工作平台,即是海淀园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互相交流及与国际社会交流互动的成功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与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建立此“示范中心”,旨在更好地利用中关村科技园内政府、教育、产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和优势,携手建设一个“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科技产业创新和培养人才的平台,为全国的产学合作和国际化起到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推进从知识创新到产业创新的产业升级,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