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校园安全工作专项部署会暨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
02
北京交通大学2021级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课”顺利开展
03
学校召开巡察工作会暨第七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1-09-1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袁帅

中国交通报头版头图、4版整版报道:以交通之名 载大学之道

金秋九月,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迎来125岁华诞。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学校自建校起,就将服务国家建设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接续奋斗。爱路报国的情怀,始终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交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龙头,以特色学科为引领,以服务首都为重点,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科技力量和人才支撑。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智能轨道交通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学校将在智能轨道交通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研究平台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国际交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深化机制改革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交大始终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北京交大校长王稼琼介绍,学校坚持多措并举,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是巩固科技创新的基础。据了解,北京交大整合学校科研管理机构资源和力量,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设立专门的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先进技术处、行业专项处,对接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在项目、成果、平台等方面做好规划和布局,构建了合理的科研管理服务机构。

近年来,北京交大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方面培育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其中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13人、省部级人才17人,打造了成果导向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学校还组建了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轨道交通科研团队,建设了智慧轨道交通国际人才高地,构建了以成果为导向的人财物房和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了灵活的用人机制。

出台《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分类分级办法(试行)》,建立“十四级”“十四类”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将横向项目、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指标单列……北京交大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荆涛介绍,学校建立了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导向、丰富评价维度,从根本上激发学校科技内涵式发展的创新活力。

科研平台实体化是北京交大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又一重要措施。学校为国家级科研平台提供人、财、物、房等保障,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依托“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科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荆涛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完善一体化的机制机构、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建设高水平平台基地等措施,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成立北京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建设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营全链条,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工作。

——围绕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费用分担、高价值专利培育等相关制度,出台了《北京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披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北京交通大学专利管理与高价值专利培育办法》《北京交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建立了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集中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想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

——支持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推进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海淀区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保护和高效率转化。

近5年,北京交大横向项目合同经费17.83亿元,实现知识产权运营合同近1亿元。打造了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个行业龙头科技型企业,分别上市科创板、创业板。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为京沪高铁、哈大高铁、武广高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

特色学科引领

激活自主创新能力

无人驾驶的列车,犹如钢铁巨龙在轨道上飞驰,早上定时“醒来”,晚上自动“休眠”,行驶途中还能按时运营、精准停车、自动开门……2017年12月30日,这一想象中的图景成为现实。当日,北京首条全自主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燕房线正式开通运营,而支撑该线路最为关键的全自动无人驾驶(FAO)系统,正是北京交大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

如今,全自动无人驾驶(FAO)系统已在北京地铁燕房线、大兴机场线落地应用,运行时速160公里,填补了我国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空白,有力推动了我国全自动运行系统全产业链发展。

不仅如此,北京交大还攻克高性能磁性液体制备与密封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扭转了我国相关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聚焦重大工程,创新轨道工程关键技术,形成了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无砟轨道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了轨道安全状态监测方法和轨道变形识别预警技术,相关技术在京沪高铁、北京地铁、石家庄地铁等近百条线路推广应用。攻克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超大跨隧道建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我国海底隧道暗挖法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处于当今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面对列车运营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北京交大创建了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突破了列车在途安全预警与运维以及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国际先进和自主可控的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预警与运维支持技术和系统装备体系,保障了高速动车组运营安全。研发国际领先的新一代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多模式储能系统,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电池管理系统(BMS)产业化,并将锂电池系统引入动车组列车,引领我国新能源轨道交通车辆发展。

“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学校充分发挥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北京交大副校长余祖俊告诉记者,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成功解决了多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2020年12月,北京交大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教育部正式立项建设,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该中心依托北京交大独立实体机构,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人才引进、人员编制、研究生名额、专项经费、物理空间等方面享受学校“特区”政策支持。

“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聚焦智慧高铁系统列车自主运行、旅客易行服务、高铁健康管理三个方向的世界性难题,定位于服务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任务为牵引,汇聚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中心主任,余祖俊介绍,北京交大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探索和引领智慧高铁领域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将中心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智慧高铁科学研究中心,形成稳定的国际一流学者及行业顶尖人才集群,成为智慧高铁领域人才高地。切实解决我国下一代轨道交通发展问题,为智慧高铁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平台、人才支撑,引领“智慧高铁中国名片”。

服务首都发展

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3月23日,北京交大与北京市丰台区政府签署共建“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优势,瞄准轨道交通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围绕轨道交通智慧运行控制、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易行”服务、使能技术五大系统板块,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加快重大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合作,推动创新链条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生态优化。

据悉,丰台区政府将分期分批提供约15万平方米既有空间,用于北京交大科研平台落地和科研团队入驻,缓解和改善学校办学空间与科研用房紧张状况。学校则以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平台优势,携手丰台共同打造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策源地、产教融合示范区。

此举是北京交大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多年来,学校以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全方位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在科研项目、平台、智库建设等方面持续为北京市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交大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是首批13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多项研究成果在首都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交通工程团队的研究成果“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有力支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

申报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并获批,持续在经济安全监测、预测以及预警等方面,为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政策及重大工程投资决策提供服务。

学校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学科技术优势,整合科研团队资源并形成合力,支撑“智能京张”建设。在八达岭长城站、昌平段定泗桥、清华园隧道等工程中,集中攻关了一系列科技难题。

科技服务北京冬奥会,在“冰雪项目2020-2021赛季表彰大会”上,学校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教师李波获评中国冰雪科学家。

经济管理学院李静老师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力图找到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时效救治问题的最佳方案。

……

据统计,2017年以来,学校转化成立的6个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已有5个落地北京。学校深度参与北京市成果转化相关研究,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课题,牵头组织开展在京高校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落地情况研究,每年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等,破解高校成果在北京市转化落地的困难和症结,推动打通北京市成果转化流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交大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优势与特色,利用已上线慕课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下,发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广获赞誉。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2项,主持项目获得重要学会、协会一等奖及以上项目11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0亿元。

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北京交大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校师生将铭记交通之名、传承大学之道,进一步发扬自身优势特色,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争取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