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巡察工作会暨第七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
02
北京交通大学2021级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课”顺利开展
03
学校召开校园安全工作专项部署会暨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

师者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人物 > 师者

时间:2015-02-15 来源: 作者:王瑞霞

陈后金:不为繁华易素心

  

  人物名片:陈后金,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指委委员,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全国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等,在美国RICE大学和TEXAS大学研修信号处理多年。主持建设了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评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成功入选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他是掌舵一方的学院院长,身兼国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名师。然而相比院长、主任的称谓,他更希望被称作老师。
 
  从教以来,他在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的各类表彰不计其数。面对荣誉,他处之淡然甚至不愿提及。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谈起课堂教学,他却神采飞扬。
 
  对待学生,他一向“严”字当头近乎苛刻,然而学生们却亲切地称呼他为“金哥”,他的课堂也备受同学们喜爱,甚至有学生给出上过他的课才对得起大学四年的评价。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翻阅这位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追随他的人生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师者对教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赤子情怀。从青涩登上讲坛到如今“教学”、“管理”双肩挑,他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一以贯之的是他对教学这个“老本行”的热爱和信仰,而他也不忘初心,始终保留着从教伊始那份质朴的心愿:做一名好老师。
 
  他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后金教授。
 
  “我要做老师”
 
  陈后金的幼年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因家境贫困,从上小学开始他就不得不在学习之余早早开始“勤工俭学”,常利用课余时间拖着羸弱的身体帮村里做农活或上山砍柴。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陈后金至今仍唏嘘不已。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即便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陈后金依然坚持刻苦学习,从小就与“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他参加高考,在中学未学过英语、英语课程几乎零分的情况下,仍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兰州铁道学院,成为当地恢复高考后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他一直保持专业第一的优势,连续4年获评校“三好学生”和最高奖学金。1986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由于课业成绩优异,陈后金晚自习时间几乎成为同学们的答疑时间,他总是耐心为同学答疑解惑、分享自己的经验,成了同学眼中的“小助教”。或许从那时起,一颗投身教学的种子就已经萌芽。
 
  一路辗转求学,袁保宗、吴湘淇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使陈后金受益良多,也使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良师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愈发坚定要做一名老师的信念。1989年研究生毕业的陈后金终于实现了留校做老师的心愿,开始为本科生讲授《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原因在于我认为它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人的社会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如今,26个春秋悄然而过,陈后金依然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他甘为人梯,将自己的学识和理念代代播撒,而当“好老师”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门课程一个老师可能要讲很多年,但对于学生来说,一辈子也许就学这一回,耽误了此心难安。”在陈后金眼中,课堂大过天,学生大过天,讲好课是自己最大的本份。

       

  课堂上的陈后金,总是左手握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边推导原理,一边诠释概念,并适时穿插人文思想。在学生们眼里,陈后金的课堂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在他的讲解下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单调的公式也仿佛立体了起来。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为陈后金赢得了口碑,他的课堂被历届学生奉为经典,甚至有同学给出了“上过陈老师的课才对得起大学四年”的评价。
 
  对陈后金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而他也在穷其毕生摸索这门艺术。历经二十多年教学一线深耕细作,陈后金逐渐探索出一套大学工程教学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工程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让学生“知”,而应引导学生由“知”而内化为“识”,进而付诸于“行”,如果学生只知道一些书本上的定义,则难以获得真知卓见,创新创造更无从谈起。他认为,大学工程教育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归纳提升和内容的融会贯通,从数学概念来抽象定义,从物理概念来阐述性质,从工程概念来拓展应用。教学方式应从注重书本内容传授,逐步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的精华,在探究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造就“知而有识、学而善用”的优秀人才。
 
  “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历练,大学教师尤其是工科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课堂上,陈后金常试图运用人文思想去诠释工科理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人文思维。对此,有学生曾写道:“陈老师的教学已经超越了教学,他用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人文素养,启迪了我们朦胧欲出的思想,带我们领略了信号系统这门课程的博大”。
 
  “教育是个良心活”
 
  随手翻阅学生为陈后金写的教学评估,不难发现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严”。关于陈后金教学严谨的轶事在学生中口耳相传,使得这位“严师”名声在外。陈后金认为,作为学生,能力可以有大有小,但做学问却丝毫马虎不得。

  学生金逸飞就曾领教过陈后金的“严苛”。“有一次做MATLAB实验,我有一行程序注释有问题,对程序本身并没有影响,但陈老师看到后立马指出来让我回去改掉。陈老师用严谨的工作态度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严师”却深得学生们爱戴。私下里,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金哥”。这一切源于陈后金看似严肃的外表下一颗火热的心。“尽管工作繁重,陈老师对我们依然尽心尽力,对每个学生都非常有耐心。”提起陈后金,学生张艳芳很受触动。
 
  每年无论多忙,陈后金都会抽时间指导学生大创,指导项目多次入选国家或北京市级项目。2014年他指导的“盲文点显器”项目获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创新金奖”和“最佳人气奖”。
 
  陈后金常说,教育是个良心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良师,而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尽我们的力量将他们培养好。”即便在成为院长后,陈后金仍坚持每年主讲2门本科生必修课和1门研究生必修课,为本科生上满100多个课时,远超学校要求的教授岗位应授课时。
 
  从开拓者到领跑者
 
  除了喜欢在教学这方天地中精益求精,陈后金在科研领域也颇有天赋。2000年,陈后金得到美国TEXAS大学全额资助,作为客座科学家从事为期两年的学术研究,对方提出由他负责研发生物神经网络仿真系统。这套系统涉及领域广泛,要求研究者既有信号处理背景,又要有生物医学知识和程序设计经验。考虑到课题复杂性,对方拟聘两人用两年时间完成,陈后金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一人仅用半年时间即圆满完成,还提出了新的信号处理算法,系统运行精度和效率远高于预期设想,令对方惊诧不已,连连表示希望陈后金留校继续拓展应用,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恰在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母校希望他尽快返校接任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没有权衡,没有犹豫,陈后金毅然决定提前返校,投身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
 
  作为1998年全国批准立项的八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之一,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首批国家级教学平台。陈后金到任之初,基地虽已建设了三年,即将面临教育部验收,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仍比较薄弱,学生获奖数更是几乎为零。到任后,陈后金提出“厚理博术、知行相成”的教学思想,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打造精品教材。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基地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基地和实验中心为平台,形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造就了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建设了13门国家级课程,编著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20本,获评国家和北京市精品教材11本。学生先后获得60余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大大提升了电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担任院长后的陈后金选择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他坚信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教学是一切工作的本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针对学院科研与教学相对分离的局面,他通过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他带领的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先后获评“北京市教育创新优秀集体”、“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团队”。
 
  此外,陈后金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他归纳了青年教师成长“六要素”,即明确一个方向、融入一个团队、讲好一门课程、做好一个课题、写好一篇论文、展现一个特长,鼓励青年教师协调发展。还经常为青年教师示范教学,帮他们破解课程教学难点,并主动将“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奖金10万元捐赠学院,资助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成长。
 
  “陈老师非常注重理念提升,常常要求我们将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在教师胡健心中,陈后金不仅是团队建设的推动者,更是领跑者。
 
  编者手记:
 
  毫无疑问,陈后金是一名教学实力过硬、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名师。但这位名师身上却也有一些让人既敬畏又捉摸不透的特质,有人甚至用“较劲”来评价工作中的陈后金。对此,陈后金不以为然,他认为,教师就是要在教书育人上较劲,把课讲好、把学生培养好。
 
  陈后金喜欢把自己的时间设定为150%,因为对他来说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而这其中,他把一半的精力投给了钟爱的教学,无论工作多忙,学生们随时可以到办公室找他交流谈心,其它的时间则几乎被学院管理、科研工作挤满,只有大约10%才是陈后金留给自己和家人的闲暇时间。
 
  在常人眼中,这样的生活显然过于沉闷,但陈后金却乐在其中,尤其是看到一批批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逐渐成为行业领域的中坚。每次当学生们从国外或外地来到北京邀请他相聚,即使再忙陈后金都会欣然应许,和学生在一起他感到说不出的幸福和喜悦。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可以说是一项至高的荣誉,但在陈后金心里,名师不过是个符号和称谓,学生的成才才是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褒奖。
 
  在陈后金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担当。他拘囿于三尺讲台,却舞出了人生最壮丽的豪迈;他,操持着沙哑的嗓音,却传递了人世间最美妙的语言;他质朴的语言、低调的作风、务实的学者风范,足以让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细品与回味。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前行中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更多的则是人格魅力的熏陶。正所谓:一生宿愿系桃李,不为繁华易素心。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