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年少,自强不息;我少年,志在四方。”在2012年,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赠送给一个江西省临川二中高二学生刘骏文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刘骏文的座右铭。刘骏文,1994年生于江西临川,临川是全国著名的“才子之乡”,涌现出王安石、晏殊、曾巩、汤显祖等文学巨匠。目前,刘骏文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学院求学,在学校,他大一开始担任辅导员助理、团委助理、学生处助理;大二以后成为学院文学社社长、院报社副社长、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在校外,他是江西省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抚州市作家协会《临川文学》新媒体周刊主编、沧州高校文学联盟主席。他现在已经是中新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台湾网、《凤凰周刊》、《同学少年》、《闽南日报》、《课堂内外》等五十多家全国著名媒体和杂志的作家人物。
刘骏文,文如其名,《说文》中记载:“骏,马之良材也。”一个南方人,却有北方汉子的豪情;他是一个出生1994年的青年,却有老一辈名家的相同心愿。他说故乡——江西是一个诗意的好地方,山好水好人好,那是全国的革命老区,或许正是因为江西老区具有的优良传统,让刘骏文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担当感的优秀青年。刘骏文,在大学担任了诸多学生干部职务,一年写校园新闻300多篇,同时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200多篇。他笑着说:“从2013年入学以后一年时间里,院大学生活动的新闻报道都是自己写的,由于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以我在图书馆自学了北大、复旦、人大三所大学的新闻教材。”
除了学生干部职务以外,刘骏文的文学造诣极高,被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作家网报道誉为“江西90后文学的励志名片”,文字被读者赞为“暖心体”,同时是江西省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2013年获得《文学月刊》全国年度优秀作家,该奖项最年轻作家,《小作家选刊》杂志征文评选全国一等奖等;2014年获得《小小说选刊》“临川之笔”优秀奖,该奖项最年轻作家,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多个网络平台对其进行特别报道,河北省渤海新区人民政府评价其为大洼文学新力量,《抚州日报》“寻访追梦人”栏目中唯一入选的作家,并获得中央团委、全国学联的2014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项;2015年《创新作文》力推的11位青年作家之一,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二等奖,该奖项最年轻作家,他的文艺散文随笔作品集《你要相信世界没有腐朽》即将出版。
(图:刘骏文参与主持抚州市谷雨诗会)
(图:刘骏文阅读照片,《临川文学》微信公众平台提供)
(图:刘骏文进行文学讲座,临川二中校方提供照片)
少年的文学情包含了一种精神
他从小钟情文字,正式的文艺创作也已经过了七个年头。腾讯读书频道特别对人物进行了跟追报道,15岁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中学担任过百强文学社社长,首位提出并实践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90后作家。刘骏文是一个重视情感的人,他把自己的情感认为是文学、责任的交融,这些情感都是他自强路程的精神依靠。在刘骏文老家——江西临川,曾经有一个热爱文学的中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没有机会去写作辅导班学习,于是他花了一个寒假特别对其进行鼓励,并教授文学创作的方法,两个月时间以后,那个中学生开始在《年轻人》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件事给了刘骏文动力,他相信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很多人缺少了信心和找不到平台,于是他想做一个梦想的传播者。在过去的2014年,刘骏文正能量红遍全国,首先,由于其一年创作200多篇文章被文学界惊叹;然后,在国庆前后其文体被誉为“暖心体”,个人被称为“暖心才子”;随后,刘骏文书写《江西人的青春气质》,被江西省众多作家、学者、教授认可,其中诸多江西籍的大学生也纷纷支持。当刘骏文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特殊,很多90后都在努力,他也遇见了一批这样的追梦人,他认为自己就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
刘骏文说:“文学的路上刘国芳老师说过文人相亲,诗人龙泉老师给我写过一句话,愿文学和诗歌伴我一生。这些都是我满满的正能量!文学现在是一颗梦想的种子,我到了哪里这颗种子就在那里发芽。”在江西的时候,刘骏文经常带着文学社的成员采访爱好艺术的老人,还组织过对文化古村落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那年,他只有16岁。让人震撼的是,一个少年带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用稚嫩的双手触摸文化的古迹。才乡文学社社长、临川作家协会二中分会主席胡彧菲说:“刘骏文学长担任才乡文学社社长期间,还组织了诸多文学活动,包括了话剧序列活动、国学朗诵活动、周末读书研讨会、文学寻梦之旅等。”这些活动放入大学文学社团也许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但是通过一个少年的实践则让人感受到了力量。
刘骏文在采访中真情吐露:“我不是一个呆板的人,也不是一个从小就热衷传统文化的人,只不过我特别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我觉得做这件事自己很开心、很充实就去做了。”如今,在江西他开始应邀担任《临川文学》自媒体周刊主编,众多学弟学妹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青少年应该具有时代的责任感。
青年的梦想蕴含着火一样的信仰
大学以后,刘骏文到沧州地区,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沧州是一座著名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刘骏文把文学梦想也带到了沧州。刘骏文说:“虽然自己所在学院不在北京交通大学本部,但是我以北京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自己,希望可以在梦想路上做到更好!”大学期间,他担任大学的文学社社长,让有文学梦想的大学生拥有一个追求的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文苑》杂志全国有奖征文赛事,并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同时,在他的号召下,沧州高校文学联盟成立。该联盟的成立改写了沧州地区高校之间没有社团联盟的情况,也是沧州地区唯一一个高校之间的文学联盟。联盟成立得到了多家媒体报道,并被当地政府支持,渤海新区政府网报道这是大洼文学的新力量。刘骏文说建立文学联盟的初衷是因为沧州地区拥有著名的大洼文学,在他看来文学不是老一辈的事情,青年人一样可以担任起这份责任。目前,刘骏文也承认让大洼文学被社会所了解存在困难,但是绝对不会放弃,他希望和社会上更多有志人一起,传播大洼文化。
其中,刘骏文做过自愿者,去过乡村。他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于农村很有感情,每一次去农村做公益和老人聊聊天觉得很暖心,和小孩子一起讲故事很幸福。很多时候发现社会很浮躁,很多人都在想着做大事和考虑经济物质,可是没有做小事、做实事,生活意义就没有可以寄托、足够踏实的回忆了。”
同时,刘骏文还多次参加黄骅市政府组织的大学生座谈会,积极表达青年学子心声,并多次得到好评。此外,他经常走访沧州地区,他去过古城、到过回族村、还去过农村小学支教。他让文学的梦想在沧州大地传播着,虽然青年的力量很小,但是刘骏文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段时间,他组织部分沧州高校文学爱好者走访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郛堤城。通过媒体呼吁专家和作家关注河北古城,得到《河北青年报》微博点赞,并引发社会关注。同时在河北地区《杂文报》、《诗选刊》、《少年素质教育报》、《沧州日报》等发表多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艺术心态。
谈及未来,刘骏文说:“未来还很长,但是不论到了哪都不会忘记曾经的梦想,我会让梦想一直存活在现实里!”(郑剑锋,乔新生)
http://www.jx.chinanews.com.cn/2015/0427/70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