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4-12-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章红雨、李明远

媒体交大 中国新闻出版报专访我校出版社社长章梓茂
 
 
20141204-中国新闻出版报.jpg
 
12月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整版报道我校出版社。发表专访文章《与新媒体融合让出版业焕发活力——访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专题报道文章《M+BOOK:多媒体阅读更轻便》。全文刊载如下:
 
与新媒体融合让出版业焕发活力——访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
 
编者按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2014年的热点,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出版业应该怎样跟上融合大势?出版企业纷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反应,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做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作为一家专业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除内容资源充足外,在技术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4年,他们自主研发了M+BOOK技术,试图走出一条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在出版商和技术商合作的大背景下,这条路能否走通?自主研发数字技术的模式能否在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得以广泛普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此走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近期,一向沉寂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发生了两件引人注目的事。一件是9月11日,该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京签署“高铁技术系列丛书”出版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另一件是该社自主研发的融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于一体的M+BOOK技术问世。对于后者,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发M+BOOK技术的过程,让他深深体会到传统出版社要焕发活力,须走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之路。
 
《中国新闻出版报》:目前,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变革,那就是数字出版的兴起。据了解,对于数字出版,不少出版社的做法是和技术商合作,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则是走自主研发之路,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
 
章梓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全国著名的工科大学,背靠学校学科特色和雄厚的科研基础,出版社出版图书的类别主要面向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法律、外语、大学公共基础课等领域的高等学校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学术专著、科技图书以及各类技术培训用书。当前,教材、教参等图书同质化、重复、跟风、抄袭现象依然严重,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保证优质图书的市场份额。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涉足数字出版给出版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章梓茂:是出版观念的转变。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于2001年,正式生产运营是2003年,和其他出版社相比,我们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出版社。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10余年间我社始终与时代同步发展:2005年8月获得音像出版权,2006年4月获得电子出版权,2014年3月我们获得了互联网出版权。这次M+BOOK技术自主研发的成功,既是出版社观念转变的再次体现,也是出版社立足转型升级的结果。
 
《中国新闻出版报》:综观当今数字出版技术,我们发现“在线”是个必备条件。而M+BOOK技术的核心优势是线下阅读,读者只要一本书和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线下”“方便”似乎是这项技术的两个关键词。
 
章梓茂:是的,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我们研发M+BOOK技术的初衷。现在有大学生普遍不爱学习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偏见。在我看来,大学生不是不爱学习,而是我们的教材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理工科高校教材为例,一个零部件在纸质上呈现的仅是一个平面,如果在教材印刷中应用了M+BOOK技术,学生便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三维交互对这个零部件进行360度的立体化学习,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此前,用我社出版的教材做过一个课堂实验,发现应用了M+BOOK技术的教材,老师们说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也说学习变得容易了。反之,效果则不同。
 
M+BOOK技术的关键是解决了目前数字阅读必须在线的制约。试想,一位大学名师每学期所教学生最多也就300~400人,其他学校的学生想听到这位老师的授课几乎不可能。而在同种教材中应用了M+BOOK技术,那就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由此可以说,出版技术前进一小步,学生学业前进一大步。
 
《中国新闻出版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日益成熟,纸质图书将会消亡的呼声似乎更加强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研发出M+BOOK技术,是否在告诉世人出版社对纸质图书出版失去了信心?
 
章梓茂:恰恰相反。我们认为M+BOOK技术的问世,是对纸质图书消亡说法的回应。当前,纸质图书出版的确存在着各种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纸质图书的优势不存在,比如它的墨香、便捷,它的系统性、严谨性,以及对视力的保护等。实践证明,数字出版不是纸质出版的杀手,而是朋友、伙伴,那些融合了新兴出版技术的纸质图书一定会因为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而市场前景广阔。比如,如果老年人的报纸应用M+BOOK技术,可以解决老年人由于眼花读报不便的困难;再比如,如果医学图书应用了M+BOOK技术,可以解决学生不能随时进入解剖室学习的困境。还有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选题的出版,均可以应用M+BOOK技术来解决纸质图书的视觉短板问题。对于出版社而言,纸质出版是翼、数字出版也是翼,只要双方有机融合就会比翼齐飞、焕发活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与新媒体融合的难点在哪里,是内容、技术还是人才、资金?
 
章梓茂:客观地说,这些因素都是现实中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出版社走媒体融合之路,不是出版社某个部门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员工都要参与其中,这是涉及出版社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大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现有员工60余人,在M+BOOK技术研发过程中,可以说是全员参与。这其中,有的人可能做得多些,有的人可能做得少些,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我们“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做书”的社训也可见出版社的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经常学的一句话。未来,传统出版社由内容出版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易,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难,而向拥有自主技术产权的特色内容服务商转变更难,但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既定目标。只要方向正确,关于技术、资金和人才,可以说倒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epaper/d5911/d5b/201412/51273.html Z6x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M+BOOK:多媒体阅读更轻便
 
扫描后选择拆解,通过“爆炸图”可以看到部件内部所有零件细节,让复杂的机械内部一目了然。
 
工程制图的难点在于工程图与透视图之间的转换,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数字出版概念提出几年来,业界逐渐形成共识: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开发融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于一体的技术是可行的发展方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了M+BOOK技术,读者在下载手机APP后,扫一扫图书上的相关图文,就能够通过音频、视频、三维图像等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相比以前的MPR产品,M+BOOK技术有何突破与特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日前进行了体验与了解。为使读者得到同样的体验,用手机扫描本版的二维码安装相应的APP,本版图片就能给你惊喜。
 
互动仅需手机 图书无须特殊印刷
 
将传统出版与现代点读笔技术结合的有声读物,开发不到3年,已经通过电视广告等被千家万户的读者所了解。在MPR阅读模式下,读者打开点读笔,点一点书上相关图文,一个单词或一段文字就会被朗读出来。纸质媒体+音频,一杆笔只配一套书成为这种产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一些出版社开发出了点读、点视产品,但也需要通过专门的发射盒与显示屏连接才能呈现视频。此外,这些“发声”图书对于印刷要求高,不仅一般印刷厂无法实现,质量检测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那么,M+BOOK技术有何突破呢?记者通过使用搭载了M+BOOK技术的《电力机车制动机》一书的样品发现,相对于点读、点视产品,M+BOOK技术利用手机下载安装APP,扫描图书上的图文即能获得惊喜。手中的图书也是一般印刷品,无须特殊印刷制作。
 
不用实时联网 APP可离线使用
 
近两年,图书对于二维码的使用逐渐推广开来。二维码是个信息源,本身储存的信息量不大。作为进入线上的一个门槛,用户扫描二维码后,可以跳转至新的网址。结合二维码技术的图书产品的使用特点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将二维码作为入口,进入服务器后台,激发网站上音频、动画等在线产品使用。这类产品的不方便之处在于,读者必须在线阅读,阅读体验受网络速度影响。
 
使用M+BOOK技术没有网速、流量的顾虑。在完成安装APP这一步骤后,阅读手中的《电力机车制动机》时,手机无须实时联网,即可离线使用。这样,无论是乘坐地铁、高铁,还是在公园等没有无线网络的环境,读者都不用担心手机流量,可流畅体验多媒体阅读的乐趣。
 
图像作为入口 能呈现三维动画
 
M+BOOK技术还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记者发现打开《电力机车制动机》,读者看不到满目疮痍的二维码,通过扫描相应图像,即能跳转。例如,扫描《空气制动阀》一章的阀体部分图像,平面的图案在手机屏幕上会显示出三维动画图案。相关的零部件可以拆分、组合,还可以360度旋转查看其具体构造。在《任务能力训练》部分,读者还能通过动画一步步学习阀体解体过程。整个过程可以无限次反复查看,有重点难点解析,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运用M+BOOK技术的APP还借鉴了游戏引擎,完全支持交互式三维图像,这是国内很多阅读器没有实现的。读者可以滑动屏幕,通过正视、侧视、俯视等多个角度了解零部件构造。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更好地诠释图书中的重点难点,读者可以利用纸质书与手机APP,获得三维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积累也可以通过全媒体展示出来。”当一本图书内容较多时,读者还可以分章节下载APP,有条理地阅读。
 
想象空间广阔 可更好服务读者
 
M+BOOK技术可以用在不同的图书和产品中去。章梓茂表示,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医学研究、虚拟实验、动作演示等理工类图书,还有更多想象空间。例如,出版字帖时,读者在临帖书写时可以结合书法家的指导视频进行学习;出版老年读物时,老年读者可以在看完大标题后,通过扫描图文,获得想读内容的音频版,阅读更顺畅;品牌汽车厂商也可以设计维修培训册,使用者可以通过扫描,获得有经验的老师的培训视频。
 
“这项技术是开放的,我们希望其他出版商能够一起运用这项技术,开发产品。这样未来能够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在MPR标准基础上的数字出版领域的拓展。”章梓茂告诉记者,M+BOOK技术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以技术为支持,变内容提供商为服务提供商的一个关键动作。“M+BOOK技术可以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让读者通过互动式阅读实现自主性学习。在读者需求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下,我们将从此项技术出发,更好地服务读者。”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