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p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JRp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高福廷与书法的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从小就对书画感兴趣”。插队当知青让他感受到书写的快乐。但“那时还只是写字”,随着岁月积累兼潜心研究,“真正的跨越是最近十几年”。
高福廷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机关书协会员及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他在自己的母校——北京交通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和文化工作。
也正是源于对书法艺术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近年来他推动了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书画院成立首都高校第一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搭建了教育与文化互动的平台,为北京交通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艺术素养的滋润。
书法是慢功夫
高福廷对学习书法有一个特别的观点,即写字阶段和书法创作阶段。这与他自己的经历及那个时代有关。
上世纪60年代后,正规课堂上只有少量的书法学习。因受到父亲影响,高福廷平时会读一些父亲收藏的书法方面的书籍。他喜欢字,也喜欢写字,字写得也不错,中学时学校里的黑板报是他的“舞台”。
1974年高中毕业后,高福廷到农村插队,成了一名知青。这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用毛笔写字。
“小高,到我们家写对联。”高福廷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村民找他写对联时的情景。农村过年比较讲究贴春联,知青中字写得好就会被邀请到农民家写,高福廷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很感慨,“村民对写春联特别重视,一请就是半天,约好时间,去后先上炕喝点茶,吃点早点。不是写一两副,全院都要写满了,每间房子每个门都要写一副,甚至猪羊马圈都要有,讲究个抬头见喜、出门见喜。”
“我们那个村比较大,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能写的人少,所以我们知青很受欢迎,一到过年,就要写很多。”这样“集中练字”大概有4年多时间。
1977年高福廷考上北京交通大学,之后留校工作,笔墨纸砚一直是他割舍不下的情缘。即使工作再繁忙,高福廷依然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练习书法。还是从临摹名家字帖开始,王羲之、柳公权,《兰亭集序》《曹权碑》,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等。“每天都要练,这样才能感觉到运笔的变化。”
高福廷把最近十几年看作他正规学习书法的开始,也是“从写字到书法的跨越”。他提到自己的体悟:“练字首先要先老老实实临帖,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而写字的过程还要仔细琢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小字变化等,把握书法作品的布局。”同时还要把自己的风格不断凝练提升。
“书法是慢功夫,长年积累的结果。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很难有什么成就。”高福廷说。
“一幅好作品是完整的”
进入高福廷的办公室,能看到由五幅行书组成的《将进酒》,这组书法作品是他七八年前创作的,“现在不是这个风格了”。他拿出自己最近创作的另一幅作品比较,“同样是行书,现在的作品更多注入了我自己的特点”。
高福廷进一步解释,字为心画、字如其人。教的人是一笔一笔教,但练的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他写的隶书和传统的不同,略带着行书的味道,并非工整的一笔一画。“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的性格、心灵的反映。我喜欢拿笔来,笔到就写。”
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就是不墨守成规,就是创新。不过,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的。高福廷说书法应该遵循先继承后形成个人风格两个阶段。
继承的第一要素是临帖,中国历史上有案可查的书法家不下1000人,但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字体和风格都不一样,所以“喜欢谁的书法作品就练谁的”。
在掌握了字的运笔,笔画、结构后,其变化有很多,比如说,两点之间有宽有窄,有大有小,写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风格变化。这是字的创新。
其次是创作,“字是字,作品是作品,大家作品给人以韵味、美感,我们学到一定程度,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就作品创作而言。
高福廷再次以墙上的《将进酒》为例,“每幅三行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需要有连贯、大小、呼应、变化,如果笔画、大小都一样,反而不美了”。
“一幅好的作品是完整的。”高福廷表示,创新是有根据的,而不是瞎想,即在创作时把自己的思想、意念放进去,构成一幅作品。
高福廷特别强调,创新不是无限制地乱想乱写,“现在有一种风气——求奇、求乱、求怪,认为写得让人认不出来就是艺术。有些书法比赛,写得越乱越有个性的能得奖,而写得中规中矩的反而不能得奖,这不是正常的风气,我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书法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艺术,书法作品要追求雅俗共赏。不但要看形式,更要让观者了解其内容,感受其中的美”。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福廷已在学校开设5年的《书法艺术与欣赏》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他的教学一半讲书法历史,一半是课堂练习。
2010年由世界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书画院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近年来也为弘扬传统文化、浓郁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书画院每年都要邀请享誉海内外的当代书画名家到学校举办书画艺术欣赏系列讲座,举办各类书画展、书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交大师生的业余生活。为书画育人、环境育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福廷认为,书法教育的内涵有很多,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书法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书法书写的多数是传统诗词及散文,这就需要写字的人学习了解这些古诗文,“书法创作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写,所以就要求作者能背下将要写的内容,才能一气呵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其次,书法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像“柳公权强调的心正笔正,就是反映书法家本身的心境”。高福廷说他给学生讲解名人书法,更多地会讲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其艺术内涵。例如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要讲颜真卿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首榇,激情所至,文思书意进发而出,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跃然于字里行间,诚为充溢浩然正气。
另外,高福廷认为书法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观以及创造力等。因此,他建议应该把书法课长期纳入到教学当中。
“我认为大学生书法教育确实很有必要,尤其是工科院校。”高福廷最后强调。书法是书家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的体现,每一笔都带着书家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发觉美的敏锐眼光;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创造美、酝酿自己的美……
《中国科学报》 (2014-09-19 第20版 雅趣)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9/29215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