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hj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第二届圆明园论坛聚焦绿色交通
该论坛由团市委举办 多所高校青年教师建言献策
第二届圆明园论坛暨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于6月27日在圆明园正觉寺举办。本次论坛以城市交通为主题,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教师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一道,围绕轨道交通高密度客流演化机理及其管控策略、天气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智能交通管控、车联网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实施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等关系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核心议题进行汇报、研讨。当天,北京市团委授予十二位青年教师“圆明园学者”称号。
本届论坛上,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点评、交流。青年教师有机会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广泛交换意见,观点鲜明的思想碰撞,让青年教师收获颇多。科研工作者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研究方向要关注现实,回应政府、企业、社会对研究的需求。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洪晓枫副司长强调,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容量的客运方式在解决城市整体的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整体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团中央学校部李骥副部长则从研究的实用转化和面向需求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王笑京副理事长点评指出,交通拥堵的问题不仅要依靠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物理设施和边界。北京市交通委李晓松副主任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鼓励青年教师将成果投入首都交通实践中。
圆明园论坛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发起的政、产、学、研、媒多方洽谈、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围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课题,广泛发动北京市身后高校和科研机构,推选优秀青年教师汇报交流,行业管理部门领导与资深专家学者深入点评,推动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据悉,第三届圆明园论坛将于9月份举办,论坛主题是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郁骁
观点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孙立山
预测客流可提高地铁资源利用率
2013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年客运量首次突破32亿人次,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快速增长的客运量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客流组织管控压力。在出入口、大厅、楼梯、站台和列车等区域频繁发生的客流密集现象严重降低了乘客的舒适感和出行效率,一旦发生事故将不仅影响全轨道网的安全运营,且极易造成重大的群死群伤事故。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的孙立山副教授指出,在对地铁客流的预测和管控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高密度客流中的乘客个体具有步幅散乱、速度突变、路径选择多样化等特点,孙立山通过构建无网格连续数值模型作为客流交织现象数值分析的基础模型,开发出了适用于高密度交织客流的数值模拟平台,并应用于北京市东直门客运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问题,给出了指标潜在优化百分比,为枢纽运营管理者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枢纽运营效率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教授宋国华
天气对交通的影响可进行量化及预测
天气状况作为影响交通的重要因素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如何将天气的影响进行量化及预测,对于应对不利影响和提高交通稳定性都具有重大意义。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的宋国华副教授就针对天气对交通影响的定量分析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相同降雨强度下,速度平均降幅按快速路、主干路、次支路的顺序降低;描述了降雪对路网速度的影响规律,对降雪天气进行了类型划分,如在高峰时段,随降雪强度的增加,路网速度下降5%到18%。利用收集的交通流量数据对降雨影响下各等级道路流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若高峰时段降雨,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流量分别下降约8%、5%和16%;在降雨后,快速路与主干路流量均有所升高。通过宋国华的研究,可以针对雨雪等恶劣天气提前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交通高效。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力
智能交通可实现路网一体化管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急剧变化。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底,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20万辆,然而相配套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管控的核心,建设周期漫长、普遍存在新旧多元系统并存的问题。来自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王力副教授把目光放在了大型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控制技术与应用上。
王力指出,新的交通需求要求在异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融合与交互技术、大规模路网一体化管控技术等方面亟待提高。为此,他开展了“城市道路交通异构信号系统融合与切换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完成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研制。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中,覆盖北京中心市区1300多个路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在大连、厦门等地进行了推广。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冬梅
数据采集将覆盖公交行业
随着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城市公交领域成为交通运输部接手行业管理的一个新领域。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公交行业的管理与服务,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刘冬梅高级工程师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公交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标准。
刘冬梅从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需求入手,设计各级业务平台功能,明确数据采集体系,制定车载设备要求、平台功能要求、平台与车载通信协议、公交车辆调度等系列标准,利用IC卡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构建一套覆盖公交行业的数据采集与应用体系。并以深圳市、福建省为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模式和实施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田大新
车联网技术将让汽车“会思考”
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依靠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单从道路和车辆的角度考虑,很难解决近年来不断恶化的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多学科知识、技术体系之间的融合产生的交叉技术层出不穷,车联网技术作为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田大新副教授将车联网作为其研究重点。
车联网是以“车”为节点和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将获取的信息连接到业务应用平台加以管理、分析和深度挖掘,并提供包括交通管理、用户安全以及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信息系统,以显著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和污染。田大新针对车联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网络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发出基于Non-IP 的车联网短程通信系统,并开发出一套车路无线通信网络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