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4-03-0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两会报道 别让旧标准卡住了新技术

 Pw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40306 科技日报.jpgPw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研究出一流的技术,也没法推向市场变成现实生产力。”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委员将好产品推不动的苦恼抛上小组会。
 
“不是东西不好,不是市场不要,也不是没成功案例,就是没有参照执行的标准。”
 
秦升益口中“东西好、市场要、有案例”的工程,是利用透水砖回收雨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前就用这个系统,回收的雨水符合污水排放标准,也能再利用。”
 
“北京市领导带各个区县的领导到现场开了观摩会,现在还是推不开。”拒绝这个工程的设计院有自己的原因——没有标准,用不了。
 
“你说的是个共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委员接过话题,“把太阳能热水器设计进建筑就遇到过,原因就是规范问题,按以前的规范,必须房子造好再装,装上后用皮管子接下来,如果设计的时候就包含进去,成本就节约很多。这个规范花了20年时间才转过来。”
 
“食品业也存在这个问题,要先拿到许可证,符合流程才能生产,新产品又没有相应的许可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回应。
 
几个委员表示,建筑、医疗、铁路等行业的原创产品都有类似境遇——由于原创性产品无法取得相关资质或超出原有标准范畴,要么找不到“肯吃螃蟹”的第一人,要么手举成功案例敲不开市场的门。
 
“事关国家安全和民生的产品,如何既保证过程严格、质量过硬,又激活创新热情,需要改革。”潘云鹤说。
 
又要严又要活,那是根据产品制定标准,还是依照标准上马产品?
 
“老规矩是,立项研究一个产品前,必须从国外找到相应标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委员说,直到现在,“一些项目的申请,如果在‘国外是否有研究’这一项填写‘没有’,基本审批不过。”
 
“没做过,成为否定的原因。”黄强认为,这和创新本意格格不入。
 
那么,一个没有先例的原创产品,在企业标准不被认可,行业没成形的前提下,该去哪找标准?
 
“每个行业都应该有一个综合‘试验园’,为原创产品提供平台、手段和方法。”钟章队建议。
 
“制定标准,要有试验的根据。”黄强委员表示,怎么算合格,怎么算不合格,树一个成功样板,取得实验数据,以此制定标准。
 
包括铁道、工程、地铁、矿山在内很多行业都需要类似的“先试园”,有的是国家性的,有的是区域性的,但一定要依靠顶层设计,“要从国家和行业的高度做这件事,”钟章队补充,“国家赋予试验基地对新产品的认证资质。而且要建两三个,形成竞争,用市场机制预防腐败。”
 
“试验园”的探索为“敢试”划了块地儿,理念上也要相应调整,黄强委员提出,要让“敢试”常态化。(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