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地铁定点停靠,机场航站楼间的摆渡车自由穿梭,社区与邻近车站间的自动接驳车准时接送居民……
郜春海的脑海中经常闪现这样有未来感的画面,而且他相信,这些并不遥远。
1993年,23岁的郜春海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一次引进技术的谈判刺激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郜春海受邀参与引进一套基于无线通信的CB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系统被称为轨道交通智商最高的“大脑”,可以保障列车以最小安全间隔距离运行,达到最大的运输能力,防止车辆追尾碰撞。引进这套系统价格过亿元,谈判中,外方始终趾高气扬,面对中方提出的问题,对方动不动就来一句:“这是机密。”
当时,北京乃至全国98%以上的新建或改造轨道交通线路均采用从国外引进的最新CBTC系统。 “实际上,这一技术和设备在当时并非完全成熟可靠,运行维护成本更高,一个零部件坏了常常要修一年半载。”郜春海说。
那次谈判着实刺激了他——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我要做一套中国自己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
2009年12月4日,郜春海“下海”成立了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要建立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铁路三大领域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产品与标准体系,构建中国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的产业架构。
2010年底,北京地铁亦庄线、昌平线顺利开通,标志着郜春海领衔研发的自主化CBTC核心技术,成功攻克了高密度动态追踪间隔控制、速度安全防护控制、高精度列车安全定位等几大技术难题。2011年,郜春海首批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中青年科学家。
一脸憨厚的郜春海总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但他搞起科研来总有惊人之举。比如他最得意的并非技术突破,而是用“分解法”组建的一支自主创新核心团队。
郜春海喜欢用厨房里的经验来解释他的创新。他把设计系统比喻为做菜,各项食材、炒菜用的油都是高品质,火候适当,师傅技术好,烹调出一道佳肴就是意料之中。同理,对风险的可控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工作的流程进行科学的分解,当一件风险大的大事被分解成100件风险小的小事的时候,科研项目的难度就可能降级到学生或较低技术级别员工可以操控的层次。
2004年CBTC项目正式立项攻关的时候,交大总共才有七八名教师参与,大量工作需要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做。项目完成时,参与项目人员达到500人以上。
成功的关键,在于郜春海坚持引入国际标准化的安全苛求系统安全设计与评估规范。他让技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工作编成流程和标准,每个关键步骤都有详细记录。
“这样做一开始会很慢。但工作流程化之后,别人就可以理解和替代。”郜春海说,就好比麦当劳,不管走掉多少人,麦当劳还是那个味儿——因为流程在、标准在。
郜春海的“分解法”,在CBTC项目中建立起机制、流程和规范,培养出了优秀人才,公司里的年轻人目前也是这一领域同龄人中的中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