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q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情况(来源:科技部)
市基金资助北京市气象局开展气溶胶-云-降水领域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资助试点工作启动会召开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研究对于培育科学沃土、营造创新环境、活跃创新思想、优化学科布局、涵养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推动北京基础研究发展,提升本市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于1990年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市科委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二十多年来,作为首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一直致力于首都的基础研究工作,以首都科技发展需求为己任,不断推动首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
立足科学前沿,首都基础研究态势良好
首都地区高校院所云集、科研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近年来,首都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是首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2012年,北京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63.4亿元,同比增长约13.5%,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9%,其中基础研究R&D经费支出为125.8亿元,同比增长15.9%。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32.2万人,比上年增加8.6%,其中基础研究人员3.5万人,占比10.9%。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城市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北京基础研究实力位居全国之首。
持续稳定的投入是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使首都地区基础研究稳步发展。2012年,市财政投入基础研究经费3.8亿元,位居全国首位。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截止到2012年,全国共有29个省市设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投入情况排名中江苏、浙江、北京居前三位(如下图)。2012年各省市共投入自然科学基金经费9.11亿元,北京投入自然科学基金经费0.85亿元,占比9.3%。
首都地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国家一级重点学科90个,占全国的31.5%;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24个,占全国的18.3%;教育部特色学科395个,占全国的11.7%。按照高校论文发表数量及引用情况进行排名,北京地区共有13所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基于文献的计量评价分析数据库)排名。
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首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截至2013年7月,北京市科委共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56个,位居全国第二,其中150多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资助,50多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过市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资助;市科委认定的209个北京市工程中心中,近60名工程中心主任获得过市基金资助,20多名工程中心主任获得过市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资助。
营造创新氛围,基础研究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多年来,一直以尊重科学为基本原则,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贯彻“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充分依靠科学家民主决策,发扬科学精神,继承科学传统,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平等竞争、促进合作、服务首都的首都科学基金文化。
基金制度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以第235号政府令发布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是市基金20多年探索实践的里程碑,为首都基础研究提供了法制保障。2013年,市基金以《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形成了《项目评审工作规范》、《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等系列配套细则和规范,以保障基金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市基金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联合资助试点等多元化投入体系,并优化了项目管理过程,针对复审申请,明确了异议处理程序相关内容。
基金管理迈向全面信息化。2014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的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完全采用计算机依据学科代码随机遴选评审专家的模式。计算机随机遴选专家不仅能够体现基金管理的公开、公正,有效避免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更对节约管理成本和专家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次评审工作,共有3000余名专家参与了通讯评审,在项目数量与上一年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上年减少了评审专家1954名,通讯评审工作历时52天,比上年缩短了36天。会议评审中,部分学科组会试点使用了会议评审系统,基金评审程序更加规范有序。
信用管理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度项目的评审工作探索实施信用管理,通过对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等责任主体的信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使基金管理工作保密和回避原则更加深入人心,为市基金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基金不断通过管理改革创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氛围,旨在最大限度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自由与公平的创新平台,使科研人员充分发挥积极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
服务首都需求,成为衡量基金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志
国家相关领导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研座谈时指出:“对科技界来说,当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直接的就是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贡献。创新驱动的着眼点在于发展,但根要扎在基础研究上,这样才有源头活水,有后劲。”
自市基金成立以来,申报项目数量和资助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从1990年到2012年,市基金年申报项目数从431项增长到6997项,年资助项目数从102项增长到620项,年资助经费从292.5万元增长到9762万元。截至2012年,市基金共受理申请项目52400项,36.7万余人次参与了申请工作。资助申请项目5496项,4万余人次参与了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资助经费达6.56亿元。
基金资助科研成果丰硕。对约占历年市基金资助总数20%以上的1237项市基金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市基金多年来的默默耕耘,为首都地区孕育了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培育了科研的种子。这1237个项目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0余篇,平均每个项目发表高水平文章5篇左右;申请和批准国内发明专利分别达1355项和611项,平均每两项即获批一项国内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奖项分别达44项和149项,平均每6项即获得一项科技进步奖;这些项目中,有699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后续支持,占比约57%。
基金成果应用前景良好。2012年完成验收工作的315个项目中,除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952篇,授权专利202项外,还有18个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推广,累计产生经济效益8664万余元,培养各类人才186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3人,被评为新世纪人才8人,获霍英东基金3人。以节能环保领域为例,市基金近年来资助的项目在汽车排放控制、太阳能利用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成果,并实现了转化应用。如北京工业大学何洪教授研究出的高效低成本三效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实现应用,其生产出的三效催化转化器和多个车型匹配,其排放达到国IV或国V排放标准,其中一项专利转让授权应用后,约产生2000至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又如,北京工业大学吴玉庭教授研究出的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实现转化应用,成果转让效益达990万元。
基金助力科研体系形成。2000年以来,针对首都在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需求,市基金在环境气象、城市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专业气象服务、新型观测资料使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指南引导和前瞻部署,共资助首都地区气象系统项目20余项,资助总经费445.2万。在市基金的资助下,大气环境领域的科研人员围绕各自研究方向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形成大量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科研成果。
如北京市气象局的张蔷研究员研究了北京山谷风“烟囱效应”对于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高空二次污染层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利用轨迹模式分析沙尘输送的影响;陆晨高级工程师研究出的环境气象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评价系统,其评价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国内为首次尝试,后续同安贞医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应用研究,可帮助社区医护人员对心脑血管病人及时进行健康干预;苗世光博士的研究成果“城市冠层参数化子模式”已应用于国家气象中心实时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改善了模式的预报水平,“城市小区尺度模式和城市边界层模式”已应用于北京市气候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大气环境应急响应工作,提高了对城市规划和大气环境紧急事件的气象环境影响模拟与评估能力。
在市基金资助的基础上,北京市气象研究单位先后形成了与大气污染研究有关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分别是“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将进一步提高相关单位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
基金资助促进需求对接。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市基金围绕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人员密集场所急剧增加等因素造成的灾害事故频发、事故处置难度增大等情况,进行了指南的前瞻部署,开展地铁安全应急处置策略研究,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基础研究对社会需求的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凸显了基础研究支撑社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北京交通大学毛军教授承担的市基金重点项目“地铁列车在隧道内着火后继续行驶的火灾安全控制研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安全问题,围绕最具危害性的地铁火灾开展研究。该项目以北京市科委支持的重大项目“北京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II(地铁系统火灾安全评价和应急系统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地铁隧道列车火灾的燃烧特性和烟气流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火灾下隧道内地铁列车合理运行车速,对地铁安全控制运行及应急救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项目组的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地铁火灾的应急处置策略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支持,进一步开展应用研究。目前,项目组又获得北京市科委资助,将开展“深层地铁车站消防设计研究、仿真及应用”研究。
市基金二十余年来,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指引下,前瞻部署,资助首都基础研究,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已经表明,基础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更需要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
引导社会关注, 创新基础研究投入模式
毋庸置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研究是紧密联系的,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的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如果不了解后端产业的需求,就不知道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核心技术,因此,加强前端基础研究与后端产业需求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基础研究应该更多地以产业需求为指引。2013年,市基金探索开展了联合资助试点工作和重点研究专题,使基础研究与需求紧密对接,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
开展联合资助试点工作。2013年,市基金开展了基金投入体系多元化新模式的探索,首次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基础研究工作中,正式启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资助试点工作,与市科研院下属企业共同出资,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联合资助本市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首都地区的科研机构不仅是科技活动的创新主体,更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也必将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联合资助试点工作是链接基础研究与后端需求的具体方式。联合资助试点工作鼓励开放合作,联合资助项目面向首都地区充分开放,鼓励市科研院外的其他单位与市科研院下属单位联合申报。通过与市基金联合资助项目这一平台,市科研院将已有的优势资源与首都优势科技资源充分整合,以项目为纽带,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汇聚,引导更多中央资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开放合作的模式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及基础研究工作,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此次联合试点工作,共收到项目申请书162份,他们分别来自33家依托单位。
联合试点工作是市基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工作新模式的探索。今后市基金将进一步加强与在京资源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首都基础研究工作中来。
探索重点专题研究计划。作为首都地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正在部署统筹首都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形成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科学研究和支持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科学研究并重的战略格局。2013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已经着手对首都具有明确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及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建立重点专题研究计划,支持创新团队开展自由探索,并探索形成稳定支持和滚动支持机制。建立重点发展领域和热点科学问题的响应机制,积极响应首都科技重大专项的方向性部署,形成鼓励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和热点问题自由探索的工作机制。
在市基金2014年度项目指南的引领下,又一批新的项目经过初步审查、通讯评审、会议评审,最终经过2013年12月召开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五次全委会审定后获得资助。2014年度获得基金资助的618个项目从6587个项目申请中脱颖而出,这些项目,体现了市基金在5G领域、新材料领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领域、精密仪器制造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生态建设领域及节能环保领域等首都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的前瞻部署,他们承载着首都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未来三年,将在首都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为首都的基础研究再添新活力。
改革再启新征程,创新迸发新活力。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瞄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深入分析创新驱动对基础研究的突出需求,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加强重点领域战略部署,以整合首都资源、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使需求引领的基础研究工作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