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3-11-1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海淀区校共建同创文明城区

20131110rb04bRB4Cb001.jpgQQ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31110rb04bRB4Cb002.jpgQQ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海淀统筹利用教育资源,先行探索区域内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育人方式。一次学校开放周活动,老师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探讨课题。
 
20131110rb04bRB4Cb003.jpg
 
海淀青年志愿者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20131110rb04bRB4Cb004.jpg
 

 海淀文明创建公益巡展走高校,同学们驻足观看。QQ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31110rb04bRB4Cb005.jpgQQ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海淀举办保护山川河流主题活动,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现场进行节水及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宣传。
 
2013年伊始,海淀提出在“区校合作”中“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大力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使各方看到文明创建的决心和效果”的工作要求,重点解决学校迫切希望帮助解决的校园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三个及时”,即及时会商、及时解决、及时反馈。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批示,海淀迅速召开主管区领导牵头,区创建办会同相关职能单位参加的工作协调会,重点解决机制建设问题;通过会上现场办公,分析提出的问题,深入挖掘根源,将学校提出的问题根据职能部门进行责任划分,明确提出整改意见并保证落实。对会商结果和解决方案与学校进行沟通,海淀各相关单位根据自身职能提出对应的校园环境整治方案,并与校方积极对接,在尽快解决校园环境问题的同时,形成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如今,学校在海淀区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连续发布3份校园环境治理公告,同时成立校园环境治理联合执法站和专门的家属区物业管理中心,并出台了阶梯电价政策等限制措施。一年来,学校家属区环境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部分违建住户已经自拆或签署自愿拆除承诺书;校园和周边游商经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中国农业大学也是海淀文明共建高校之一。通过名校办分校、名师工作站、合作办学等方式,推广海淀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大附中、农大附小办学质量;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实验室、试验站等,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阵地;开展“博士讲堂”进社区行动,以“食品安全与营养科学”为主题,以科普展示、食品检验、现场咨询为主要形式,在海淀各社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
 
重深化开拓文明创建新局面
 
去年3月份,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党支部联合体与八里庄街道举行共建仪式。一年多来,党支部联合体的50多个支部1400多名学生,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身体力行地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目前,八里庄街道社区、学校的共建已经在扎实深入推进,从社区需求入手,在社区建立了“点单式”服务和项目需求对接两种模式,建立了“爱心学校、百姓艺术团、社区大讲堂、科普在身边、社区志愿者服务”六大品牌服务项目,形成了日常服务点单式,重点服务项目制的运转机制。通过共建活动,高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活动能够为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对自己、学校、所在地区及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学院路街道日前也启动了高校与社区志愿服务长期对接活动。今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将分别与展春园、学知园等27个社区开展长期的志愿服务结对子扶植工作。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结对高校提出服务要求,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
 
作为回馈,街道将设立志愿服务的“爱心奖学金、助学金”,并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通过兑换暖心卡、返还社区服务的方式,对志愿服务进行适度的激励,以制度设计保障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机制化。
 
目前,北科大社区的心桥室项目、六道口社区的家乡一角项目、地大二社区的孤寡老人帮扶项目作为第一年的试点项目均已得到了结对子高校团委志愿团队的项目前期对接,并在逐步推进。随着即将试行的学院路街道志愿服务招募、培训、激励、记录等工作办法出台,今后三年,学院路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将遍及学院路街道每个社区,街道也会为地区高校提供更多体现学生志愿者自身价值的服务实践岗位。
 
通过合作共创共建,加快了在当前形势下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调动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建设、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点和区域优势的资源整合有效途径;展示了海淀“举区域之力、聚万众之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决心,着力实现了区域共创共建的“三个统一”,即服务优先与整合资源相统一,高端引领与群众路线相统一,创建指标与长效机制相统一。
 
区校共建谱文明华章
 
如今,上网已成了人们工作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网络文明不可忽视。“相信通过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文明观和网络文明引导互动机制,网络文明将会在促进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海淀网络文明志愿者们坚信。这其中,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海淀区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成为这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利用这些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优势,海淀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道德的力量是伟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海淀道德讲堂活动已经在全区广泛开展,高校道德讲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宣传社会正能量,提升地区文明程度。“道德讲堂”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
 
一方面,海淀在“道德讲堂”中注重通过优秀青年成功人物的“现身说法”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感染、影响、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的昂扬斗志;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以“身边道德模范”为宣讲主题,用平常身边事平凡身边人传递心灵温暖关爱,阐明“欲做社会栋梁,先修踏实品格”的道德内涵。许多同学在参加高校“道德讲堂”后都表示,自己很受激励、很受感动,对德、学、业的认识更加深刻,要从自我做起,做有德有为的新时代好青年。
 
目前,海淀全区各部门、各街镇都牢固树立起“共建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将“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强化为“属地服务”、“归口服务”,着力解决共建单位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及时反馈,以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调动驻区单位参与海淀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为海淀的创建工作打下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海淀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治理机制、矛盾化解机制三项机制的完善确保共创共建有效落实。合作双方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会商解决实际问题,使合作双方能够充分发表意见,避免相互推诿;驻区单位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环境治理方面,职能单位在开展治理工作中必须得到驻区单位的配合;在开展治理工作中,针对出现的矛盾、问题,双方各司其职,着力联合解决,使社会危害降到最低。
 
现在,海淀的创建合力高度凝聚,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参与热情,同时通过梳理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逐步形成了适应时代特点和适合海淀发展的共创共建融合发展模式。
 
下一步,海淀将深化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驻区单位的合作,向全社会推广创建理念,促进驻区单位自发创建意识,将“区校合作”、“区企合作”等单一化、垂直式的合作模式,逐步转变为发挥政府统筹资源功能,搭建驻区单位之间的共建桥梁,形成多元化、网络式的区域共创共建新模式,使区域合作机制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
 
同时,海淀还将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注重挖掘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联合开展、资源联合利用、服务联合提供的方式,在扩大影响力、展示合作成果的同时增加双方的交流和互信;建立双方合作资源互补机制,通过互惠互利,使双方自身水平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可持续发展;整合双方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资源,形成共创共建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攻坚克难之战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魏颖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