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3-10-3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中国科学报: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让未来网络无处不在

 mmw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31029-中国科学报-8版.jpg
 
从家到办公室,你的电脑不借助上网卡将无法上网;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你的电脑因为没有网线也将面临断网。
 
“在未来的互联网世界里,有线和无线网络将实现融合,即网络无处不在。”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填补国内空白
 
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诞生了国内第一台IPv6 路由器和首台IPv6 无线/移动路由器。
 
虽然实验室正式挂牌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在2008年后,但这里很早就研制出国内第一台IPv6路由器,并于2000年转给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目前IPv6路由器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所高校和企业。
 
另外,实验室研制的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获2005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获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内最大规模、专门从事IPv6 网络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综合研究的团队。
 
团队还针对资源受限环境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大规模通信难题,研制出IPv6微型传感路由器,在2005年被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于2006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9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实验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互联网设备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张宏科坦言:“经过我们近20年的努力,才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拿到这块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牌子。”
 
不同于重点实验室偏向基础性研究,也有别于工程中心致力推进产业发展,张宏科带领的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很早就开始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今,团队一直致力于设计面向未来的下一代互联网。
 
设计未来网络
 
“未来互联网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安全、移动、可扩展、效率和能耗。”张宏科指出,“几十年来我们的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但机制和机理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这些才是我们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他向记者解释,现在的网络是在有线的固定状态下设计,因此适合有线的环境,虽然我们有了Wi-Fi这样的无线局域网络,但网络覆盖区域有限,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还会经常出现断网。
 
然而,在未来的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将身处一个大的网络世界,是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融合,高速的网络可以同时应用于有线和无线环境,不用担心网络的中断。
 
提及网络安全,经常会让人联想到数据和信息泄漏、网络欺骗。“虽然技术人员都知道问题,却难于找到问题的本质。”张宏科表示,“需要改变的是设计原理。”
 
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张宏科团队曾先后研制出IPv6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基于IPv6的IPsec VPN安全网关,IPsec加密环境下的数据捕获、分析及还原系统。
 
同时,张宏科还带领团队打破传统“一种网络”支持“一种主要服务”的设计思路,创建“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使传统网络的多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如果在高铁上使用该“一体化标识网络系统”,可以使用该网络实现语音通讯、数据通信、视频音频播放等,网速和安全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从上世纪开始,互联网从底层设计到成熟应用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张宏科团队已经用了近10年时间来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并在一些通信类企业使用研制的设备进行示范实验,一些设备已经处于推广阶段。
 
张宏科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面普及还需要至少2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国家的推进和支持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用实力来证明
 
依托于北京交通大学的下一代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研实体。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含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课题。
 
实验室占地面积近1000 平方米,拥有科研人员200余人,科研和设备经费上亿元。
 
在机构设置上,实验室设立IPv6 路由交换研究室、移动互联网研究室、一体化网络与服务研究室、NGI 网络安全研究室、NGI 网络管理研究室、传感器网络研究室、NGI 网络工程研究室等主要研究机构和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综合展示中心。
 
目前,实验室正在开展无处不在的宽带融合网络(UN)、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USN)、以及IPv6 和更新的协议标准的研究。张宏科带领记者参观了实验室,
 
当记者惊讶于满满一面墙壁的路由器时,他笑道:“通过多次反复的研究实验,我们已经可以保证这些路由器发射的信号互不干扰。”
 
在“一体化标识网络系统”的机柜前,他告诉记者:“这些设备都是由我们的实验人员自主研发,可以支撑起一个学校、城市,甚至在未来能够支撑起国家的互联网络。”
 
《中国科学报》 (2013-10-29 第8版 平台)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