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3-03-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章红雨

中国新闻出版报:业界热议个人工作室正能量

  366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据调查,记者在对出版社体制内以编辑个人名字成立工作室采访时,知者还不是很多。管理者在受访时,多表示首次听说,少部分表示听过此做法。当明白记者所问之意后,管理者关心的是,是法人吗、要独立核算吗等诸多管理问题。总体看,出版社高层、中层乃至编辑在受访时,更多的是表示赞同。
 
广陵书社社长曾学文认为,社内成立工作室,可以让能人浮出水面,激发他们的潜能,毕竟搞出版他们经验丰富,轻车熟路,不比其他领域涌进来的人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同时,单位对这些人比较熟悉,一般程序都在掌控之内,管理也比较方便,不容易出状况。还能解决单位人浮于事、分配不公等老问题。有利于出版社的持续发展,毕竟现在出版市场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有的暂时可能是无解的,只有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对此,中国地图出版社业务管理中心部长周涛表示赞同。他认为,原来一些出版社都是帮社会上工作室打工,甚至堕落到买卖书号。如果能自己规范地运作工作室,把策划这个环节抓在手上,推出自己编辑的品牌,延伸出版社的业务,算是好事。
 
不过,初出茅庐者尽量避免,毕竟压力太大。岳麓书社“80后”编辑胡宝亮认为,年轻编辑资历浅、经验不足,不适于参与其中。他建议出版社给敢于尝试的人设有退出机制,因为人有后路,才会有动力。
 
分析出版社以编辑个人名字成立工作室,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认为,取决于出版社和编辑两方。编辑本人同意,出版社愿意这样做。章梓茂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老同志的观念比较传统,大多认为在外面干活不如在社里干活更好。工作室的机制更灵活,可以独立核算,会让那些能干的编辑利益最大化。但前提是,出版社要给他们和社外一样的环境才行。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版社成立个人名义工作室,一般是这个人的能力、资源等与其得到收入是不相配的,所以出版社才决定做这个游离于社内体制外的工作室,也是个鼓励办法。
 
究竟什么人选适合成立个人工作室?章梓茂认为,首先得有赢利能力,否则出版社从经济效益考虑很难接受。其次,编辑本身得有资源,能策划好选题,组到好稿子,能出版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总之对出版社有利才行。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