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与中共北京市委共同举办的“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片展上的2110张照片,就像2110扇窗口,透过这些窗口,人们可以看到十年之间,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今非昔比。在图片展中,我们选取了发生在北京的一组照片,一幅图片代表着北京的一个侧面,我们试图通过寻访这些图片中的人和物,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回眸城市十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或点滴变迁。
■出镜:吴江滨
■名片: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管理部部长
■原声:“我建的工程是温总理看过的。”
以往,每次隧道挖掘的工作一完成,等不到看见附近百姓享受建设成果,他的队伍就撤离转移到下一条线路上。他说,等以后有了孩子,一定带着他把自己参与建设的每条地铁线都坐一遍,特骄傲地跟孩子说:“这是你爸修的!”
举着拍摄于三年多前的照片,吴江滨仍然能叫出上面每个工人的名字。他清楚地记得,当天早上9点,温总理视察地铁9号线,刚一走下车,总理注意到了他胸前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扬他干得不错。9号线已经是吴江滨参与的第四条北京地铁建设工程,到现在他还会满足地说:“我建的工程是温总理看过的。”
从一名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到如今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管理部部长,他参与了北京4条地铁线的建设,到如今正好10年。
他心中北京地铁建设的蓝图,一直延续到2020年。他明白,北京地铁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
■十年前宁愿坐公交也不坐地铁
和记者梳理起北京地铁发展的脉络,吴江滨感慨恍然间自己入行已经10年光阴。2002年以前,京城还只有1、2号两条老地铁线路,总长度仅54公里,地铁所及的地区也仅限于连接“老北京城”地理概念的环线和贯穿京城东西一线。吴江滨说,那时候,市民要想来往于城市核心地带,地铁的便捷程度远不及公交。
2003年时,吴江滨在交大的博士学业还没完成,每次从学校去清华大学交流办事,他宁愿在紧守校园门口的车站等公交,也不愿意走上10来分钟去西直门坐地铁13号线。“坐地铁我得先走到地铁站,下了13号线还要再倒公交车,才能到清华,折腾几次还不如坐公交直达方便快捷。”2002年10月,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在内的城市基础建设,北京要构建一张地上、地下贯通的轨道交通网。5号线的开工,标志着北京市新一轮地铁建设的高潮开始了。
当时,面临就业抉择的吴江滨决定听从导师的建议,入职北京建工集团。在全班20多名博士生同学中,其他人都进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就职,或者高校任教,只有他选择了到施工一线当起了“工人头头”。
■明掘改暗挖 他成“探险”第一人
吴江滨一进入公司就因精通技术、专业对口,被派入施工一线担任要职——集团承担的地铁5号线施工段的总工程师。博士带队建地铁,在当年还是件新鲜事。下面的工人都有议论,寻思博士干工程行不行。吴江滨这个斯文人则用能力和胆量让工人们信任、服气。
他当时负责的地铁隧道挖掘在北京是一个创举,“以前北京的地铁老线路都是从地面往下挖,暴土扬长,一修地铁,路面上的建筑难免要拆改,道路也可能要缩窄、改线,所以我们第一次尝试进入到地下开洞,将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了复杂的盾构技术。
5号线的线路南北横贯北京,为方便市民,相当一部分车站都设在繁华市区,但对吴江滨来说,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也极大。他负责的东四、灯市口、东单三站设在人口密度大、商铺林立的闹市,地面上还建有很多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平房民宅,老旧的程度好像“踹一脚就要坍塌”,施工就像探险一样担惊受怕。
吴江滨记得,最恐怖的一次是在推进到演乐胡同时,挖掘隧道的大型机器停步不前。在搞不清原因的情况下妄动,则有发生坍塌的可能。吴江滨在书本上和地下工程打了10年交道,在那一天真正地经历了一次最惊险的实战,“我下去以后,头顶上还不时掉落着石块,在里边呆了三个小时,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虚脱了。”最后,他搞清了推进受阻的原因是由于特殊的砂卵石顶层对机器的磨损太大,机器“干”不动了。此后,这种对市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先进技术,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开来,而每次只要有需要,吴江滨都是第一个进入地下“探险”。
■地铁建设提速 几年没休过年假
2006年,吴江滨和同事们往珠三角地区跑了很多趟,准备开拓外埠市场。“不是有一种说法吗,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之后几年往往会经历一段经济发展的平稳和缓冲期。我们也在考虑,北京的地铁建设有可能不会再像前几年那么‘猛’了。”他说。
2007年1月,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宏大规划从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传出,让吴江滨和同行们意外又欣喜。北京市计划到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达到19条561公里,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线网格局。
“我原来以为修机场线的压力就够大了,没想到后来几年更忙。”2007年以前,一条线路从前期准备到挖掘完成,前后大概要三年时间。到后来的15号线、9号线,他9个月、7个月就完成了任务。一个工程没完,下一个工程就已经在筹划酝酿中,这个工程一结束,又马上带队进驻下一个工地。
吴江滨这几年没休过年假,所有的日子都是“泡工地”。他唯一一次有机会放假,终于履行了对妻子的承诺,陪她回了一趟新疆娘家。没想到飞机前脚刚落地,施工现场的电话就追来了,遇到技术难题,召他紧急到位解决。吴江滨立刻冲向机场买了回程票。这个惟一的“长假”,算上来回只休了一天半。如今,吴江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明年休上一个真正的年假。
这些年,他唯一一次参加自己参与建设的地铁线路开通仪式,是去年9号线的开通。以往,每次隧道挖掘的工作一完成,等不到看见附近百姓享受建设成果,他的队伍就撤离转移到下一条线路上。他说,等以后有了孩子,一定带着他把自己参与建设的每条地铁线都坐一遍,特骄傲地跟孩子说:“这是你爸修的!”还要告诉孩子,当年是怎么一厘米、一厘米的艰难推进,才打通了隧道。
■文/本报记者 于静
拍摄者说
■新华社摄影记者 姚大伟
难忘工人脸上的真切笑容
当摄影记者20年来,姚大伟不知到过多少新闻现场,多少次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国家领导人与一线工人、农民交流的场景。而提起2009年的五一劳动节,温家宝总理来到位于北京南四环附近的地铁9号线科怡路站建设工地慰问工人,姚大伟对当时最清晰的记忆是农民工在和总理话家常时,脸上展现出的真切自然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总理走进工地时,有几位农民工正蹲着绑钢筋,总理就蹲下身跟大家聊了起来,问大家“过节家里人来吗”、“想家吗”,还称赞农民工“将来北京市民乘上舒适的地铁,都要感谢你们。”
看到眼前的场景,姚大伟也赶紧蹲下身子,选择了最合适的角度,定格了总理和农民工亲切交流的瞬间。他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让大家没有距离感,工人们很放松,笑的自然真切。
■权威对话
■发展轨道交通是“城市拥堵病”的治本良方
对话人:北京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 贾鹏
记者:北京地铁十年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地铁对未来北京市民的出行格局会起到怎样的改变?
贾鹏:原来有句俗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其实在交通方面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要治堵,通地铁”。发展轨道交通是“城市拥堵病”的治本良方。今年底,本市还将开通4条新线,其中包括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和10号线二期。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将达到16条,北京地铁总里程将超过450公里,日均客流预计突破800万人。
也许市民注意到了,今年年底运营的这四条线路都是市区线,站位集中在四环内,地铁成网意味着更多乘客通过换乘的方式,不用出地面就能到达目的地,这样势必可以缓解路面交通压力。
记者:这些年地铁开通新线、缩短间隔、加车,可为什么市民还是感觉地铁越来越挤呢?
贾鹏:今年5月,北京地铁的瞬时客流突破了800万关口,达到近840万人次。这标志着北京地铁在客流上已经追上了号称全球第二繁忙的莫斯科地铁。6号线、10号线二期、8号线南段、9号线北段这四大城区干线今年开通后,日均客流量预计突破900万,有望跃居全球第一。
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大,北京地铁客运量和运力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是早晚高峰客流潮汐时候的运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方面形成合力,首先是通过规划处理好城市空间布局。还有就是在市民最需要的地方开通地铁,达到效果最大化。此外还要加密中心城线网,靠网络规模来缓解交通问题。四条新线开通后,6号线对1号线、八通线都有比较明显的减压作用。9号线与房山线、4号线、6号线实现换乘,将有效加强房山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大大解决北京西站的地面交通压力。
记者:有些线路开通后,是不是还要进行微调?很多市民关心1号线、八通线贯通的问题,未来可以解决吗?
贾鹏:不久前,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曾经提到,1号线、八通线贯通方案正在推进中。此外,规划部门考虑要增加一条线路来缓解天通苑包括未来科技城的大客流问题。还有在学院路也考虑增加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