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78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j78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度,兵临贵阳逼昆明。”10月13日晚上,在北京交通大学天佑会堂,一群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的“红军战士”一出现在舞台上,便引来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是由北京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排练并演出的《长征组歌》的演出现场,台上的“红军战士”都清一色是该校的大学生。而在10年前,当这些“战士”们还在上小学时,《长征组歌》那雄壮的旋律便已经在北交大的校园回响了。伴随着这首歌曲的,还有北交大10年间的艺术育人之路。
有一种力量叫凝聚
2002年12月,北交大版的《长征组歌》在校内举行了首场演出。那次演出的领唱是一个叫何洁的女学生。10年后的今天,何洁已经成为了北交大团委一名老师,负责学校艺术团的演出活动。
从学生到老师,《长征组歌》一直没有离开何洁的生活,并慢慢成为她人生的一笔宝藏。“无论是一届届参演学生的传承沿袭,还是一届届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长征组歌》在用原汁原味的艺术去展现的同时,体现了一种力量叫做凝聚。”对何洁而言,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她。“它让我不断向自己发问:"什么是长征精神?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受到这首歌曲感染的远不止何洁一人。
“交大版《长征组歌》集艺术和教育于一体,集中体现了北交大的传统和风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表示,10年期间,北交大版《长征组歌》已在校内外举行各类演出50余场,观众达6万余人。组歌最根本的目的是对同学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让同学们在参与、欣赏这个剧目的同时去铭记历史、承担责任,从而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这既是艺术的展示,也是北交大教育理念的体现。”
那么,一曲《长征组歌》的背后,又渗透着这所学校怎样的教育理念呢?
给学生接触艺术的机会
据了解,北交大开始大力发展艺术教育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年来,该校一直把艺术教育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健康全面地成长,即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回忆北交大的艺术教育探索之路,该校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郑彬感慨万千。
据了解,早在1996年,该校便已成为首批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六所重点高校之一。多年来,该校不断探索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中的新模式,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对规划制定、人员安排、经费使用的三统一,以及教学改革、艺术教育,软硬件以及第一、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培养高级艺术人才,而是给广大北交大学生一个接触艺术的机会,让普通的学生也能亲近艺术,了解艺术。”高艳表示,大学是学生迈进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道门坎,高等院校推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成为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的人,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础;而当前达成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则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通过熏陶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感觉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