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2-08-31 来源:新华通讯社《高管信息》 作者:杨光

新华社:新华社高管信息刊登文章报道我校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创新举措

 Bi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20831qyd14.jpg
 
8月24日,新华通讯社专供国家领导决策参考的《高管信息》刊发了对我校软件学院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报道,全文如下:
 
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模式培养国际软件人才
 
新华社信息北京电(记者杨光)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为了加强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大胆创新模式,突破我国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国际化程度低等制约因素,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国际化程度低制约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软件产业国际化特征尤其突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世界领先软件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成立研发机构。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迫在眉睫。
 
然而,受到国际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仍面临各种问题。
 
一是软件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较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认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国际化软件人才的培养。尽管不少高校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但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摆脱教为主、学为辅的灌输式教学。软件人才的国际化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当前学生的实践项目环境很难适应在未来国际大环境下的工作,国际竞争力很薄弱。此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语言上的限制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目前虽然许多高校为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采取了增加双语授课比例等措施,但并未真正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在课程体系国际标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一套完善的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同时,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三是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规格达不到要求。当前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缺乏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的工程实践环境,缺乏国际化的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缺乏与国外企业和高校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很难培养出达到国际化软件工程师规格的合格人才。
 
卢苇说,我国虽然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部分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低端,真正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寥寥无几,急需一大批国际化高水平的软件人才进驻我国的软件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们研发的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大胆探索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熟悉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通晓国际行业规则、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国际化软件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于2010年9月创办了第一届软件工程国际班,招收了来自法国、印尼、韩国、阿曼、沙特的27名留学生。
 
卢苇表示,软件工程国际班采用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提供指导思想和改革依据。在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在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总结其办班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瞄准国际教育标准,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建设软件工程国际班的关键因素。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国际软件工程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邀请国外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参照ABET软件工程课程评估标准,依据软件工程专业教程SE2004标准,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英语实用能力为目标,研究构建了国际化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层次和分类、课程名称、课程描述、课程内容及目标等。精选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涵盖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实现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
 
第二,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师聘任制度,组建多元化、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学院主动面向海外招聘高水平的外籍专家,面向企业招聘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来院授课,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学院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流程和管理办法。目前,学院已拥有专兼职外籍教师1 3人,并持续面向全球招聘英才。学院制定了专职教师出国研修鼓励政策。针对半年以上的长期出国情况,教师出国期间,在保持原绩效工资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让教师无后顾之忧。鼓励教师出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吸收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院的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多年来学院坚持每年选派1-2名专职教师出国进修1年,回国后进行专业课的全英文授课。同时,学院还分批次选派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和课程进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第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行政管理国际化。
 
学院的国际化建设发展要靠制度和机制加以保障和监督。为此,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每年设立国际化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重点用于留学生招生、聘请外籍教师、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以保障国际化建没的顺利实施和迅速发展。学院建立了年薪制和课酬制,制定了专业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多劳多得。根据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优胜劣汰,引导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同时,学院还制定了灵活的人事聘任管理制度,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英才加入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行列。随着大批留学生到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对他们的组织和管理对行政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学院通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加入到学院的行政管理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培训现职的行政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工作环境和任务的需求。中外行政人员共同办公,构成一支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高水平国际化管理队伍。学院的所有科室同时为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提供服务,不再加以区分,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统一管理。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不懈的努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10年起的两年时间,学院共外出招生宣传21次,招收了来自法国、瑞典等18个国家的167名国外留学生。
 
学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良好成果。据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邢薇薇介绍,截至2011年底,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外高校交流访问和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00%,专职教师中能够进行纯英文授课的教师比例达38%,为学院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由完全依靠聘请外教授课逐步过渡为中外教师共同授课。通过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改革国内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启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此外,为了实现“走进来、送出去”的真正流动,学院在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出国留学,交流学习和深造。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韩国、日本、比利时等不同国家高校建立了本科生“2+2” “3+1” “3+2”、研究生“1+1”、学生交换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并成功启动实施,每年选派占学院10%以上的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联合培养和深造。(编辑:金鑫)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