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7f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两岸大学生“江南行”在沪启动
进入暑期以来,两岸举办了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使海峡两岸学生之间的交流日趋热络。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相继迎来了多个由台湾学子组成的参访团。
日前,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台湾青年大学生大陆参访团活动江南线”在上海正式启动。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明志科技大学、台湾嘉义大学、台湾高雄医学大学等高校的40多名大学生,一同参观了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游览了豫园、外滩,鉴赏了精致的古代建筑,饱览了一场古今传承的文化盛宴。
■用今日之景 怀往日之情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大陆,之前都是在书本上或是在互联网上对大陆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进行了解,此次实地参观了宋庆龄故居、游览了豫园、在外滩漫步,使我感触颇深。”来自台湾淡江大学资讯工程专业的林筱媛告诉记者。
林筱媛表示,之前对宋庆龄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上学时学过一些有关她的知识,但此次来到大陆,参观宋庆龄故居后,让她对这位伟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她说:“在台湾时,只是学过与宋庆龄相关的知识,但对于她我并不是很了解。这次来到大陆,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我通过对宋庆龄许多当时的历史照片和大量珍贵文物的参观才知道,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从1948年到1963年间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这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她从事各项活动的重要场地。这次能够寻访伟人的生活住所,了解她奋斗的一生,使我备受震撼,她值得后人敬佩。”
台湾中山大学医学系的林家扬在参观完宋庆龄故居后,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宋庆龄故居文物馆外留言,“念千古之情怀,用今日之景,怀往日之情!”林家扬对记者表示,非常敬佩宋庆龄,她在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十分敬佩她及她所做的一切。”
■豫园、外滩台湾学子感受老上海情怀
台湾明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王孟涵对江南风光早有倾慕,也希望借由这次交流活动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陆。王孟涵表示,豫园是她早就想实地游览的大陆旅游景点之一,已经向往过无数回,此次能身临其境使她激动不已。
王孟涵告诉记者:“豫园是一座拥有铁狮子、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40余处明朝时期建筑的私人后花园,其设计精巧、布局细腻,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此次来大陆参加交流活动,收获真的太大了,欣赏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对我以后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启发。”
活动过程中,记者从台湾学子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很高兴能来大陆参加此次交流活动,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可以看出,台湾学子们很珍惜此次来大陆进行交流的机会,更是对大陆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向往已久。
在迷人的外滩,两岸青年大学生漫步雨中,欣赏着这个经受了乱世狂沙磨炼而留下文化冲撞的历史标志。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北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东侧是浩荡的黄浦江和漂亮的外滩新堤岸。在这里,两岸青年领略了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风采。夜游黄浦江时,在甲板上,两岸青年大学生激情飞扬,齐声喊着口号,“追寻历史足迹,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在上海”,展示了两岸青年学子赤诚火热的心。
此次活动的大陆志愿者团长莫高泉表示,两岸青年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身负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他说:“海峡未隔同根脉,咸水难稀手足情。两岸青年是两岸发展的未来,希望通过两岸青年间的交流,不仅能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上的发展,更希望通过不断地了解,两岸青年能够共同进步。”
据记者了解,此次活动是以“追寻历史足迹,传承中华文化”为主线,落实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理念。在此活动开展的同时,北京也迎来了多个台湾学子参访团,台湾也组织了“两岸孔子行脚”等活动,两岸在不断地举办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是希望给两岸学子搭建一个个交流的平台,让彼此更加熟悉、加深了解,这些活动拉近了两岸学子间的距离,为今后两岸和平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