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速进之略,唯在得才。
在2月2日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 我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的两大增长极,被列入“人才特区”建设工作重点。
“沿海‘塌陷区’要成为经济‘隆起带’,离不开大投资、大项目,但要实现赶超和跨越,最终还要靠人才。”沧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超英认为,打造“人才特区”,就是要打造在引才、留才、用才方面有独特优势的地区。
那么,重视不够、结构不优、机制不活等制约人才落地的“老大难”问题,能否在这里寻找到切实有效的破解路径?3月10日,笔者走进在全省率先设立“人才特区”的沧州渤海新区。
用硬政策吸引“金凤凰”
“请来两位专家,重新优化论证后,新的航道设计方案可节约资金近10亿元!”沧州市副市长、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回学勇介绍说。
“按照我们港口航道最初的设计规划,投资预算是40多亿元。”沧州市港务局经济发展部主任王金刚说:“数额虽然庞大,但因为已是几经论证,大部分人也未觉不妥。”
但回学勇还是感觉“不踏实”。几经周折,他联系上“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中交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原总工程师顾民权,并多次上门拜访。力邀之下,顾民权等专家亲赴渤海新区,对航道规划进行重新论证,投资预算减少近10亿元。“自此,‘人才是区域发展首要战略资源’成为干部共识。”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渤海新区管委会调研员黄瑞强对人才的作用有着更深认识:“认识到位是第一步,能否引进人才还要靠硬政策来支撑。”《渤海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渤海新区推进“十个一”工程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办法》、《关于聘请专家顾问加快柔性引进海内外智力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先后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渤海新区的引才进程。
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费可至150万元,专家公寓免费居住;高层次人才创新型项目给予500万—2000万元扶持资金;给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2000万元扶持资金……包括医疗社保、职称晋级、股权分配、子女入学等一揽子硬政策既明确具体,又细致入微。
渤海新区引才引智信心更足了。3月10日,沧州市委组织部人才科副科长李福盛,给2009年引进的融资人才董继华捎来了新获批的任命书,职务是沧州市港务局副局长。这位今年33岁、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如今担当综合大港2期投融资的“操盘手”。“渤海新区前途不可限量,政府又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自己的想法可以施展,也能进步得更快!”董继华对未来信心满怀。
“人才竞争主要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的竞争。”黄瑞强说,要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在渤海新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凡是在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只要所需人才提出来且能解决的,都要想方设法解决。”
架起市场化引才桥梁
不同于“熟人相荐、登门相请”的传统引才方式,由猎头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挖来的第一位高端人才——— 渤海新区大陆桥物流公司总经理赵旭尤为引人瞩目。
之前就职于上海某钢材公司的赵旭,放弃年薪120万元的优厚条件,接受仅此一半的收入来到渤海新区发展,归功于渤海新区北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引才手段。“为了请到赵旭,我们派经验丰富、熟悉政策的经理多次与其沟通,寻找新区优势与他个人发展的契合点。”公司总经理任立新说:“最终渤海新区的政策环境、发展潜力和产业前景打动了他。”“人才资源只有在市场中才能获得最佳配置,引才路径也应该建立市场化机制。”黄瑞强介绍,渤海新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而人才匮乏带来的“成长性骨痛”随之愈发突出。相关部门掌握的人才信息毕竟有限,交流渠道也并不畅通,空有求贤若渴的一腔热情显然还远远不够。“循着这种思路,渤海新区、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位于天津的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合作,组建了渤海新区北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决各大产业对领军人才的需求问题。”
笔者在北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看到,国际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输出与输入、医疗保险等各类业务均可一站式办结。“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二三十家企业。”
市场化的引才桥梁已经架起,一年来,公司已为新区内百余家企业招聘人才数百名,其中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有35人。中钢实业、中钢镍业、中铁装备、中海船代等25家大型企业都享受到了便捷的人事代理业务。
不仅如此,2011年,渤海新区北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与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沧州渤海新区工作站。“人才特区”首次踏上国际舞台。
根据渤海新区的引才规划,5年内,这里将形成100名专家、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100名高技能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六个一”人才规模,而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将达到30万人。
一个院所就是一个人才基地
在渤海新区,火热喧嚣的建设图景中,许多人会感到意外:这里不仅可以找到百年名校的踪迹,也可以看到国家最高科研机构的招牌。
今年,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将送出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其中一部分直接对接新区企业。“天津、珠海、东莞等城市都曾向我们抛出橄榄枝,但最终还是渤海新区打动了我们。”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执行院长王大勇表示,学院落户新区,不仅享受到土地优惠政策,而且在教师户口、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事实上,渤海新区是这场“双赢”合作中最大的受益方。“物流业是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而我们在物流、管理等专业上具有优势,可直接为新区物流产业提供人才,同时我们的轨道交通等特色专业也将直接服务于新区的交通规划和港口建设。”王大勇介绍,目前学院已经与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黄骅)、黄骅昌骅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黄骅市伦特化工有限公司等54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这些企业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在这些企业中,你还经常可以见到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本部的知名专家教授,在生产一线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人才、智力、高新技术和文化信息等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回学勇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正是整合这些创新要素的载体。“一个院所,就是一个人才基地。”
高校带来的拉动与聚集效应正不断释放与显现。“你们这里有化工专业吗?”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金凤曾这样询问王大勇,得到肯定答复后,缪金凤携10亿元落户渤海新区。“之所以下定决心来到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北交大这么有名的大学能提供人才。
”
目前,渤海新区已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波兰新松奇商学院4所本科院校相继落户,中科院大连物化所也与新区签署协议,建设一所国家级新能源催化剂实验室及生产基地。根据规划,三年内将有10所大学齐聚新区,同时再引进建设10所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引进设立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海阔天高凤来仪,一方“人才高地”已峥嵘初显。“超常的思维、开放的胸怀、果敢的措施,是特区的特色所在。”黄瑞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