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8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本刊记者 刁雅琴
发展很快,缺各种人才
2009年,致力于通信领域的普天集团看到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做了一次大的战略转型,它们和中海油合作成立了普天海油,双方各占一半股份,主要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电动车,普天提出要做电动车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和运营业务。2010年,成立了普天新能源。作为普天集团全资,注册资本10亿的央企,从2009年到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普天新能源的技术部由最初4人,发展到60多人的规模。这样的扩张对一个公司部门而言,已经很快。但据技术部总经理助理吴智强介绍,其实现有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公司飞速发展的需要。由于行业太新,目前招人还比较困难,2012年,技术部计划所招人数要达到100-120人。
一家新能源电动车公司,其技术部需要怎样的人才?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最缺的一定是设计车辆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吴智强则告诉记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缺少整个产业链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的多领域人才。
由于普天新能源主要开展电动车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和运营业务,因而他们的工作不是直接开发设计某一个具体车辆产品,而是提供整体的方案,就是所谓的集成技术,为厂家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集成方案,然后再拆解,将方案分到各个产业环节中去。如此看来,必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系统。
“作为新兴产业的运营商,公司技术部要整合整个产业链中所有相关的资源和技术。大的来说,所需要的人才,包括车辆、电池、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包括电力电子技术、配电、另外建设场站还需要工程方面的)等领域;此外,要发挥普天在通信、信息领域的优势和能力,就需要有学软件、网络的人才;同时作为一个以城市项目为主,提供城市电动汽车总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我们还需要项目经理、管理人员,项目人员需要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做支撑。可见,我们所需人才的领域还是很宽的。”
吴智强又介绍,普天技术部细分成专业组和技术服务组两部分,两个小组对人才需求各有侧重。
专业组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研究生学历,最好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因为行业在飞速发展,特别缺人,而且来的人要马上就能上手,能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能源电动车最核心部分就在于电池,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价格昂贵。于是,普天首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商业模式——电池租赁,实现价格上的分离。用户购买车辆,电池由运营商来购买,将其租赁给用户。
因为新能源车要比传统车的价格高,贵的主要原因是电池太贵。虽然国家有补贴,但仍然不能完全抵消这方面带来的高额成本,所以,普天通过这种经济上的模式,实现价格分离,解脱用户因第一次购车带来的成本压力。另外,新能源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电池的维护,本身电池的价格就高昂,而且用上两三年就易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运营商的专业维护,可以提高电池的寿命,同时,也让个体用户摆脱电池维护的烦恼,由运营商全程帮他解决,提供服务。
这个商业模式很快就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国家专门为这商业模式,给了普天一个支撑计划,就模式做一些示范运行。目前国家有一个“十城千辆”的计划,截至去年,一共有25个城市加入这个计划,国家会扶持这些城市发展电动汽车的公共系统。普天目前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几个区域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来开展投资建设和运营。
由此看来,普天技术部服务组的人员需要负责跟进各城市的项目。在建设期间,有很多厂家会根据技术部提供的方案组织材料,技术人员要去现场对他们进行集成协调,组织调试、安装维护或是运营保障。所以需要人员有较好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
什么是合适的人?
作为技术部最初的四人之一,孙雯(化名)2009年从北京交大读完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后,就进入普天技术部从事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相关技术工作。谈及进入行业的原因,孙雯直言算是误打误撞,自己研究生时的导师是职业领路人。“对女生而言,之前我并不太关注汽车,因为导师有新能源这方面的项目,我很自然就跟着做了下去。当时,我们实验室做的是和汽车电池相关的一些电力电子设备。”
进入公司后,由于技术部人员太少,她也开始做一些整体方案的编写,然后根据公司的需求和客户谈项目。两年多的磨练,让她成为公司技术部充电方面的骨干。
据介绍,普天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沿着中级、高级工程师的路子往下走。另一种是跟着项目,最终成为项目经理。
根据自己一路走来的体会,孙雯觉得要想进入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工作,在学校时就要做很多前期的准备,要多接触这方面的信息,有可能的话去相应的车场、电池厂、专门做充电设备的厂家实习,增长一些专业方面的经验。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有一些动手实践能力。孙雯还特别提示由于跟项目,工作强度大且需要经常出差,到现场。这也需要提前了解的。
在谈到招人困难这个问题时,吴智强显得有些苦恼,“我们特别缺人,我们缺“合适”的人,对我们来说,因为这是个新行业、新产业,我们希望招到有这方面背景、专业相关的人才,最好在行业里有一些经历,学过新能源车,了解新能源车。进入公司后,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其次,就是人员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要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跟各个层面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往上有国家部委工作人员、政府机关人员,因为项目去一个城市,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政府部门。这个行业需要引导政府去做,但政府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应该怎样做最有效,国家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并没有统一标准,各地都是按自己的想法在做,这时候需要我们这样的公司去引导。帮他们解决一些推广上的问题、设施的建设、维护、资金等各方面具体环节上的问题。谁最有说服力,当然是技术人员来说服政府。第三,就是动手能力要强。第四,要有比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积极更主动投入到工作中来。因为这个行业的工作强度比较大,这就需要激情来支撑,要对行业有认同感、对企业对自己做的事有认同感。另外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个新行业,因此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还体现在比如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它的模式,它的走势,它以后的发展。当然,一定有很多人在讨论,但自己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一方面吸收,一方面会判断、会思考。
行业前瞻
谈起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吴智强感触很深,2000年,他完成本科学业后在北京交通大学读研,在实验室,他做的就是电动车这一块。
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吴智强感叹变化很快。
“电动汽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2000年时,电动车使用铅酸电池。之前,在本科阶段我还不太了解。读研之后,北京第一个电动车示范站:西四环的121路公交车站,就是我们实验室在北京做的第一个示范站,当时的车是用的铅酸电池。那时候纯粹是一种技术探索、前沿研究。
2005年时,美国一家公司来找我们实验室,说他们现在正在研究磷酸铁锂电池,希望能一起合作,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磷酸铁锂电池。
2007年奥运会前,在为奥运做准备,那时候用的是锰酸锂电池,那时候主要解决电池的安全使用问题。
2008年示范运行之后,国家开始对电动车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到现在,电动车已经进入到发展期了,已经跨过了起步阶段。从国际上来说,也是如此,国际上几个大的车企,包括三菱、日产、丰田等等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像德国大众和我们一直都有交流,预计2013年将在中国推出纯电动的高尔夫,他们现在正在找我们做测试,在做一些筹备工作。
纯电动车的另一块燃油动力电池,国家一直也没有放弃。业界很多都认为燃油电池是充电电动车最终的发展形式。但燃油动力电池目前存在一些瓶颈,所以还在努力当中。
从国家,甚至国际上来看,发展新能源电动车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考虑,也是实现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扶持这个产业飞发展。这方面比国际上其他国家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