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2-03-2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科技日报:招聘季,这里的学生为什么能手握四五个offer

20120327 科技日报.jpg8rr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时下,正是应届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冲刺”阶段。当许多毕业生还拿着简历四处寻找奔忙的时候,王秀杰已经开始为即将入职的第一份工作准备着。早在春节期间,她就拿到了联想、埃森哲、SAP公司和一家国有银行的四个offer,再三考虑未来发展之后,王秀杰选择了SAP公司,这家跨国公司为王秀杰开出了17万元的年薪,理由是懂技术、英语沟通能力强、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协作能力。
 
王秀杰,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2012届硕士毕业生。她告诉记者:“在我们学院,像我这样有好几个offer的不在少数。我觉得院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是我们成功应聘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籍的老师、不同的讲课风格,不同国籍的同学,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王秀杰北交大生涯中难以忘记的影像。
 
成立于2003年的北交大软件学院,是首批通过教育部验收的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2006年通过验收以后,我们的毕业生已经连续六年一次就业率100%。今年毕业生有300左右,目前90%已经落实就业了。从签约情况看,本科生平均年薪达到8万元,研究生平均年薪12万元。最高的签约薪金达22万元。”3月6日,学院院长卢苇提起学生的就业质量,用几个数字表达了他的自豪。
 
在软件行业和相关专业教育中沉浸多年的卢苇告诉记者:“我们国家每年IT、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75万,软件公司需要50万人才。但是只能招到25万人,就是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找到工作,而软件企业还有50%的缺口,原因就是我们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企业最缺的是高端人才,即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卢苇说,“软件企业给我们的学生明确了六种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英语使用能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这六种能力呢?照本宣科地教些大纲上划定的课,不行;软件产品基本上全是英文代码,英语不过关,不行……
 
在好多个“不行”之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成了唯一的解决方式。
 
“软件产业不同于其他企业,软件产品基本上全是英文代码,中国大量的软件企业都是在给国外做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软件产业都是国际化的。”在对待国际化上,卢苇有自己的思考。他说,“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能到国外去拿订单,能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而不是单纯地就会编个程。”
 
在卢苇看来,国际化首先要有国际化的师资。“我们的教师都是面向全球招聘的,这种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会带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有个英国籍的教师罗伯特,在这儿教了6年,他那种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风格,给全院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要有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除了跟企业对接外,还要跟国外高校对接;第三是国际化的管理体系;第四,就是学生生源的国际化。第五是学生培养过程国际化。”
 
在这种办学理念下,来自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13名外籍教师,来自微软、IBM、东软集团、中软国际等的企业老师不断充实着北交大软件学院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而来自法国、韩国、印尼、瑞典等16个国家的留学生有178人,占学院学生人数的20%。学院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也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这种办学模式和培养理念,早早就引起了触觉敏锐的软件企业的关注。截至2011年年底,北交大软件学院与IBM、百度、中软国际、东软等46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学院负责推荐学生实习并全程监管,构建了"专人化、全程化、常态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卢苇告诉记者,“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IBM、腾讯、百度、中软国际、淘宝等30余家用人单位来洽谈春季实习或就业招聘。”
 
“今年,我们预计再招聘5名外籍老师和180名留学生,并开展到国外名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等活动,争取全院学生出国交流达到10%。”卢苇说,“要让软件学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