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1-12-01 来源:解放网 作者:柳田

解放网:文化强国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7Q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年11月30日“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联合承办。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的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曲青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王庭大、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王庭大、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嘉兴学院党委书记胡建成、重庆市青年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张艳、军事科学院少将杨春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以及社科界知名学者沙健孙、田心铭、李崇富、郝立新、郭建宁、周溯源、张书林、韩庆祥、李希光、葛洪泽、韩冬雪、贾磊磊、赵昌文、朱孔来、洪晓楠、张雄等。论坛旨在研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探讨新形势下文化强国之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主持了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论坛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1、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主要着力点。3、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均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把自己的精华观点贡献出来。形成以下共识。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非常时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关时期,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了战略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作为新时期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编撰的创意。一致认为,该书出版非常及时,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该书荟萃文化领域诸多名家要论,提出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观点。特别是该书收录了云杉同志的重要文章,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方法性的重大问题,对有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强国战略,极具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主编张国祚教授 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核心价值观建设,理论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掌握话语权,国际政治与国际形象,以及发展战略共十一个方面统驭全书,并以“软实力、硬道理、大可为”短短九字高度概括了文化软实力的要义与发展前景。
 
张国祚 教授 指出,我国的硬实力增长是很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有较大落差,文化软实力还是个“短腿”。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对内,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为了补足这个“短腿”,张教授提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宏观对策建议:一要牢固确立和有效引导全民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真正以质量为导向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四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五要以全民族全方位文化素质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卫建林教授 认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力量源泉。
 
军事科学院杨春长少将 从军事的角度,指出军事“硬实力”是军事“软实力”的基础和后盾,军事“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和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存在于对立统一的军事实力系统之中。如果说军事“硬实力”是一柄利剑,军事“软实力”就是无形的剑胆、剑气、剑法。在一定条件下,军事“软实力”可以克制甚至战胜军事“硬实力”,即以柔克刚、无形胜有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教授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驳斥了“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它必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性。政治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一。教育的功能当然不能仅仅归结为政治功能,德育不能片面地归结为政治教育,政治性不是德育的全部属性。但是,完全脱离政治的“非政治化”的德育是不存在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研究室主任贾磊磊教授 呼吁要确立文化产业评价的文化维度。他认为,文化元素并不是与商业元素格格不入的市场毒药,而常常是引领市场的制胜法宝。当我们把一种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表现题材进行开采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的是保持文化的“经典意义”,不要让文化的逻辑被资本的逻辑随意改写,不要让文化的指数被物质的指数全部覆盖。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 认为,大学文化是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不仅积淀和传承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而且创造和引领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文化。而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则是大学精神。北京大学正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以使北京大学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教授 以资深学者的视角,提出重振国学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在全球铺开,全球掀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在这个背景下,要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关注,这就是我们在向世界民众介绍我们独特的风俗民情,展示餐饮、武术、杂技、舞蹈、京剧的特色与魅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具有普适性的传统学术文化和思想观念,这才是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自立中的“治本”之举。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学是最佳的媒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沙健孙教授 从世界观、价值观的角度,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西式教条主义;就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是我们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项不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 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客观环境、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应重点选择和实施四大战略,即科学发展战略、价值主导战略、文化融合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与会专家学者对张国祚教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适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本书的推出非常及时。本书博采文化领域众家之长,以文化工作者的视角,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方法性的重大问题,对有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强国战略,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指导意义。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