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1-10-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袁芳

中国妇女报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女博士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75320kj2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101702xmz.jpg 
                                                       (左起陈婷 曹宇明 左莉 赵进)
 
今年的10月15日是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它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与学校同庚,是中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参事1人,长江讲座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40人,副教授87人,在校学生超过4000人,其中博士生300余人;学院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
经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刘延平教授,自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培养的女博士占30%,有政府官员、外企高管、高校教师等等,她们都在刘延平教授的指导下围绕着企业组织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业内的认可,也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版刊发的对4位女博士的访谈只是北交大众多女博士群像的一个侧影,旨在向读者展现她们的博士精神和时代风采。
 
左莉:讲台就是舞台
 
一件合体的黑色小西装,卷曲的中长发,尖尖的瓜子脸,光看表面很难想象左莉已经是一个有着12年“讲台生涯”的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了。
 
左莉坦言:讲台就是舞台。“无论你今天多不高兴,身体有多不舒服,一走上讲台,一切都改变了,看着台下一双双眼睛,你会立刻充满激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左莉深爱自己的“舞台”,爱自己的学生们。12年来虽然送走了一拨拨的学子,但是却留下了一帧帧美好的回忆。
 
左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她怀孕的时候,有同学旁敲侧击问她:送将要生孩子的朋友,什么礼物最好?左莉说出了自己的建议。结果是,某天几个男同学把一个“大礼包”抬到了教室,还有同学做了“感谢老师”的幻灯片。“大礼包”里是一辆维尼熊的小童车。那一刻左莉激动不已……“这就是做老师的投入与产出的回报。”
 
自从1992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业管理专业,左莉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她从来没有没离开过“交大”,所以她坦言自己身上已经牢牢打上了“交大思维模式”的印记。对于所谓“交大思维模式”,左莉说:“可能就是大家说的学院派思维模式吧。与走上社会的同学们比较起来,我们可能更关注自己在科研、学术上的成绩、成果。”大学同学毕业15周年聚会上,左莉发现同学们各自在工作岗位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定的职位,女同学们尤其热衷于谈论票子、位子、孩子的话题,而对这些话题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大家羡慕说,在大学当老师多好啊,自由,又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左莉诚恳地告诉大家:“如今在高校做老师并不轻松。每年学校都有考核,标准之一就是学生对你课程的评价。然后还有论文发表、科研任务、企业调研等等。上班族有上班、下班之别,做老师的就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左莉每周有5个课时的课要讲,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市场调研》、《品牌管理》以及《推销技巧》等。“要把课讲好,就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动态。这样才能把鲜活的案例及时地分享给学生,让那些生硬、枯燥的营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左莉总是在备课时仔细思考、反复推敲,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力求课程讲解内容简单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把小小的讲台当作舞台,把每一次讲课都看作是一次表演,以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传授给学生知识。无怪乎,学生会觉得听她讲课就是一种享受呢。
 
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很强,你能让他在50分钟里,听你所讲,爱他所学,就是做老师的真功夫。”每年开学前,都是学生们选课的时候,也是老师最紧张的时候。学校里有4位老师同时开一门课,学生可以在第一周试听,然后在系统中选择上哪个老师的课。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老师的课你抢不到名额,而有的老师的课堂坐不满。
 
左莉的课堂能容纳70名学生,她从来没有担心过“生源”问题。因为她的课总是“供不应求”。除了给本科生讲课、做硕士生导师,左莉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的主任,负责学校对外交流接待的事务。
 
所以谈到MSN、QQ聊天,甚至是博客、微博之类的“花活儿”,左莉说自己没怎么玩过,因为没时间。她表示很难理解,很多人天天挂在QQ、MSN上“神聊”,而她用MSN最多的时候是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那一年,因为想念儿子,所以天天在线。
 
在学校工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环境相对单纯,不用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人际关系上,这可以让你更好地做自己的事情、规划自己的人生。”12年的教学生涯走来,左莉感觉自己从一个“演员”渐渐成长为一个“导演”。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导演”,还是自己人生舞台上的“导演”。“这种感觉很棒!”
 
因为10点钟还有“营销环境”的课要上,左莉匆匆告别记者“冲向”讲台。娇弱的身姿却散发着干练笃定的风采。(本报记者胡杨)
 
赵进:守得云开见明月
 
坐在记者面前的赵进,宛若一个女大学生,大大的眼睛,披肩长发,娇小玲珑的身材。难怪在不久的开学前,父亲对着即将走上北京联合大学讲台的女儿赵进问:你压得住真阵吗?
 
赵进坦然一笑说:当然。其实赵进在正式工作前,已经有了讲课的经历,那是读博期间,她在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北京城市学院代过课。所以对于讲台,赵进已不是“新人”,亦不陌生,而如何把课讲得更好才是她目前的追求。
 
谈起这份自己寻寻觅觅终于“到手”的工作,赵进一面是欣慰,一面是伤感。欣慰的是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大学老师;伤感的是,在这份工作“落停”之前,她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煎熬。说起求职的那些时光,赵进几次眼眶含泪。“在今年6月我的博士答辩会上,当导师说‘人生有些快乐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而有些快乐是需要经历一番挫折才能得到的’,那一刻我竟然泣不成声……”都说如今博士求职难,女博士求职更难,而赵进充分体尝了“难上加难”的滋味。2010年即将毕业的她踏上求职之旅。“国企、外企、银行,简历投了无数,面试无果,原因只有一个,你是女的!”那段时间,赵进也质疑自己: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别的女孩逛街恋爱玩乐的时候,自己却泡在图书馆里……赵进的母亲是医生,父亲在电视台工作,所以小时候的她一半时间在医院、一半时间在电视台。小赵进最早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像母亲一样治病救人。后来渐渐长大,她发现自己胆小,医生梦也就随之远去。父亲说总得学一门手艺吧,女孩学会计不错。
 
就这样2000年赵进从辽宁朝阳考到北京交通大学会计系,2004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研究生,2006年又回到母校北京交通大学,继续读博士,攻读企业管理专业。一路顺风顺水地走来,赵进碰到的难关不是升学考试,而是求职。
 
当然如今难关已过,那些质疑之声也不再泛起。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的一名教师。
 
说起自己的博士时光,赵进两眼放出柔和、幸福的光芒。
 
导师说我们就是一个‘泛家族’,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兄弟姐妹,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师兄弟姐妹之间就情同手足。当夜深人静你想找人聊天的时候,你可以打电话给他们……”kj2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赵进说,读博后才体会到这种师生以及师兄妹之间的情谊有多深,又有多么温暖。在这里班级淡化了,大家围绕着导师这个核心人物组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协作,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爱护。“今年我博士毕业答辩之后,就有一个聚会,前几届的师兄师姐都来了,我们坐了两大桌,在平时我也受到师兄们的很多帮助……”
 
说起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刘延平,赵进更是滔滔不绝。
 
都说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给我的感觉,大学老师如果跟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人生经验就相当不错了,而博导是给我们提供的是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所以在读博期间,赵进就跟着导师以及他所领导的团队参加了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临汾煤炭运销集团等多个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咨询工作,这些实战练习让她积累了大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理论用于实践的宝贵机会。
 
终于走上大学讲台的赵进,胸有成竹地说:“站在哪个学校的讲台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拥有一个讲台!”
 
赵进的这句话让记者想起那句经典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本报记者 胡杨)
 
陈婷:职业转型时的忐忑与超越
 
读博士,陈婷读了8年,她读得很有耐心。“我的导师——刘延平教授一直不断地鼓励我,他说你不要着急,你要真正地觉得自己有思想要表达的时候,你才可能出成绩,最好是在真的达到那个水平时再毕业。”这8年,陈婷的生活一直是两条线——念书和工作。她于2003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她先后供职于北京市奥组委、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罗素投资集团新加坡分公司。今年5月,她又返京任罗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博士读的这样长,不是因为被工作所累,而恰恰是由于工作不断地给她带来新的积累和启发,尤其是到了罗素,当课题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还是太少,而且时间完全不够了。
 
我好奇的是:她如何实现跨专业领域间的转换?陈婷说:“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确实很难,难在我的专业基础,从本科读的英语专业转到读硕士时的公共政策分析,再到读博士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要补的东西太多了。”
 
在专业转换的同时,陈婷也实现了职业的三次转型:从类政府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转型到政府性质的投资机构工作人员,再转型到外国企业的中国雇员,再转型为今天的外国公司驻中国的首席代表。
 
陈婷在职业转型时也经历了忐忑的过程。她说,你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化解方法才能超越。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更多的挑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需要更辛苦的工作。然而,这些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归根结底,方法论是一样的。
 
陈婷不认为,政府机关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一言堂。她说,在这里,你能听到争论,也能看到共鸣。尤其是当你从事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往往能够让你从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而不是拘泥于日常的专业工作中。在奥组委,锻炼了她的计划和协调能力;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工作平台,则为她拓宽了国际视野;在罗素新加坡办公室,20多个员工来自10多个不同国家,每个人都具有非常强的金融和投资背景,这对于陈婷又是一个忐忑与超越的过程。
 
3年前,当罗素投资集团提出希望她到新加坡分公司任职时,她问:我没有太多金融专业的工作背景,又是完全在本土受的教育,你们为什么要雇我?
 
而罗素的回答是:首先他们与陈婷在交流上没有任何障碍,另一个是陈婷了解中国,第三个呢,他们看重的是陈婷的战略执行能力。在罗素有一个理念,就是一切专业知识都可以通过培训和日常工作强化而习得,但方法论却难一挥而就。而且,在罗素,个人的诚信被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是一个人的本质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对陈婷有信心。
 
陈婷说,在北京交大,诚信也是刘延平教授对学生们所一直强调的。在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坦诚的交流和互动让她受益匪浅。由此,她才能不断地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论证。
 
在北京交大,见到陈婷时,我不仅感受到她的自信与活力,而且也叹服于她一直保持的那么可爱的书卷气。年轻的陈婷,脚步从容自由,没有羁绊,她不急不慌不乱,可是,她总是能被一个个崭新的富有创见性的机会所看见和选择。她说:我不是强调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周详计划,我是强调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Vision——眼光或者说是远见。这样你对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有一个明晰的定位。
 
她还强调:我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地方,只不过是运气稍好一些。只希望这些职业转型的经历能够给朋友们带来一些希望和借鉴。
 
现在的陈婷,每一天醒来都很开心。她置身于一个可以发挥她的创造力和天赋的工作环境,她说:“在罗素,没有那么多的办公室政治,很直接,很透明,很适合我。”
 
她说,她愿意学习和改变。(本报记者 朱莉)
 
曹宇明:追寻“幸福万寿路”
 
曹宇明曾任北京海淀区团区委书记,现任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今年39岁的她,拥有两个本科学历、两个研究生学历,北京交通大学在读博士。记者在采访前看到曹宇明的个人资料时就很想了解是什么原因促使她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学习。
 
采访安排在今年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9月30日,由于临近过节,她的工作日程已安排的满满当当:上午要主持召开两个工作会议,下午要去走访慰问当地的困难群众,所以记者只能在会议间隙抽空对她进行了采访。
 
曹宇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年轻、干练、充满亲和力,整个采访过程轻松而愉快。话题自然还是从她的学习经历开始,一名年轻的女干部,在拥有两个研究生学历后,为什么还要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促使她不断读书学习的源动力是什么?她的回答很简单:“学习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曹宇明在担任北京海淀区团区委书记和海淀区青联主席期间,由于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很多的高校老师和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她认识到,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必须保持永不自满的心态,如果不爱学习或者少学习,知识就会匮乏,思想就会少朝气、工作就会少锐气、奋斗就会少士气、最终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010年4月,曹宇明被任命为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和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政府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后,曹宇明和办事处的同志们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幸福万寿路”的工作目标。从群众的意见中梳理出反映最为集中的买菜难、出行难、入园难、停车难、吃早餐难等十余个问题,作为建设“幸福万寿路”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便民菜站”、“社区循环小巴”、“放心早餐”、“建设为老服务一条街”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工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
 
贴着群众的需求做工作”是曹宇明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目前万寿路地区已建立了14家“便民菜站”,日均销售蔬菜近20吨,基本解决了地区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的实际困难;“社区循环小巴”已开通2条运行线路,累计搭乘居民超过6万人次;“放心早餐”日均销售早餐1000余份……“幸福万寿路”系列便民工程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
 
曹宇明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大字“多想”。她说这是毛泽东当年为新华社题写的字,她非常喜欢这两个字,“因为政府部门就是要为百姓多做事、做好事,善于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难事。这就确实需要我们多思考,要‘多想’”。曹宇明坦言道:“正是在追寻‘幸福万寿路’的工作目标中,我多年的学习工作经验得到了释放。”
 
尽管平时公务繁忙,但曹宇明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对自己家人的关爱。她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孩子眼中的好妈妈、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当问起她有何秘诀能够同时做好这么多角色时,她笑言:“下班后就会把脑子里的‘工作频道’调整到‘家庭频道’”。在家里,老父亲把所有报道有关万寿路地区的报纸都剪下来帮着收集起来,专门放在一个夹子里留着……家人的支持始终是她的动力。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进社区内的“便民菜站”,看到货架上黄瓜、大白菜、茴香、韭菜等各种蔬菜排列整齐、干净新鲜。在“便民菜站”里买菜的一位姓石的居民大姐对记者说:“曹主任一年来为社区做了许多工作,这样的主任我们居民佩服……”(本报记者 王丽君)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