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本市新闻理论文艺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本报的系列报道“24小时直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本报“走、转、改”活动也通过一篇篇报道为读者认可。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今年28岁的李博是东城交道口城管分队一名最基层的一线执法队员。谈到这次首都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行动,李博说他觉得很有必要,而且已经通过媒体的报道感受到了效果。李博说,他一直在看北青报记者“走、转、改”活动的报道,记者们深入的采访让读者看到了自己身边熟悉和不熟悉的生活,了解和不了解的岗位。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北京交通大学副研究员蓝晓霞也认为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和“新鲜”,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接地气,写出来的稿件就会时效性不够或者事实不清楚。蓝晓霞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深入基层采访,转变报道的方式,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一定文风生动、鲜活,易于被受众接受。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研一学生徐文擎也一直关注北青报记者深入到群众中间采写的鲜活报道。他告诉记者:“我们新闻学院的暑期实践去温州调查过民企发展状况,去黄冈调查过农村医疗改革效果……硕士也要完成6周的基层采访报道。老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做新闻,一定要去最基层看看。”4XE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