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的假期调整方案正式施行,四大传统节日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过程,大大增强了方案民意调查的透明度。qts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民主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2007年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13号国务院令:《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接下来的两天,全国主要媒体都刊载了修改全文,基本内容为: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简言之,就是改“五一”7天长假为3天小长假,增加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同时,还发布了带薪休假的规定。
至此,四大传统节日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曾于当年11月8日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此之前曾有一年多的酝酿期。如果追溯到最初的动议,据说可以往前推20年。总之,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长期呼吁、争取得来的结果。因此,在看到征求意见的公报后大家都欢欣鼓舞,有些人甚至喜不自禁,在博客上说:“这是众望所归,真让人激情澎湃!”
多方促进法定节假日调整
“第一次建议传统节日放假是在1988年,20年后,3个传统节日终于成为法定假日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得知法定节假日将要作出调整时十分兴奋。他是最早提出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人,他最初的想法是希望以此唤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情。
赵丽宏之后,陆续有人提出类似建议,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等。
2006年6月,有关部门发布文件详细说明增设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的重要性,让支持传统节日的学者和民众感觉到振奋,但接下来的却是一段沉寂,争论几近停止。
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出现在2007年1月22日。那天,国家发改委到中国人民大学听取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意见。2月7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新闻晨报、杭州都市快报等10家地方媒体联名呼吁将除夕列入法定节假日。3月,民进中央向国务院建议,法定假日增加传统节日。接着,多位民俗专家也联名建议政府进行立法,使得假期更好地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认为,改革节日放假,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致敬。
“事实表明,尽管关于假日的政策曾一度有抛弃传统的倾向,但是传统实际上是很难被抛弃的。”高丙中说,“从鞭炮被禁再到解禁的历程中可以看出,老百姓是多么欢迎民俗的元素。”
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之后,到11月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基本形成。新的假期调整方案再次引发讨论热潮,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从11月9日起,调整方案在全国媒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等予以公布,讨论达到最高潮,社会各界反响极为热烈。
据统计,从9日上午方案公布至当晚22时,5大网站共有45万网民参与讨论和投票。结果显示,近九成网民支持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 11天,七成多的网民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八成网民支持保留“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八成多的网民支持将春节放假时间提前到除夕,近八成网民支持将元旦、五一及3个新增法定假日与前后周末调整成连续3天的“小长假”,九成多的网民支持全面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四大原则指导调整方案
草案发布后,国务院发改委负责人对调整节假日的思路进行了说明。这位负责人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最早是由1949年政务院制定的,1999年国务院进行了修订,将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共10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定节假日的安排显现出了一定的不足,传统文化特色缺乏,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存在以法定节假日代替个人假期的倾向。
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主要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安排的。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这样必然导致交通拥挤、食宿紧张、景区人满为患等现象的发生,群众的利益和出行质量受到影响。
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调整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此次节假日调整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经达到115.3天;第二,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第三,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分布上要相对分散;第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要与完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相结合。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后,选择将这几个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将除夕列为法定节假日,其主要理由是,除夕是广大民众特别看重的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同时还有贴福字、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守岁祈福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同时也考虑到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的限制,在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将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
发改委还强调,调整之后,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职工个人带薪休假并存,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针对人们出行的新变化,尽早开展相关预案的研究准备工作,确保节假日安全和谐的氛围。
许多人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
新的方案虽然获得大部分人的诉求,但也存在着反对的声音。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王衍用教授就是反对派的代表,他在接受中国网的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黄金周假期只能增加不能取消。
王衍用说,黄金周不是旅游黄金周,而是休假黄金周。黄金周应该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一部分人从技术层面,盯上了黄金周在旅游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从战略和宏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王衍用认为,3个黄金周,除了春节特殊一点之外,其他两个7天可以说是为中国人成功地推行了休假制度,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次改革中把一些民俗的节日加进去,但是把黄金周的时间改掉,尤其是把“五一”黄金周取消,是一个“极端不人性”的作法,因为春天正好是人们出游的季节,“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春游和踏青,集中放假保障了老百姓休假的权益”。
王衍用还预言,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对春节、“十一”两个长假的旅游造成涨价压力,价格上涨至少20%。
节假日调整,除了在侧重人们的休息权和传统文化外,带薪休假也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调整现行的休假制度能够更好地均衡旅游资源,对旅行社和客人来说都有好处。如果真能实现带薪休假,就可有效缓解黄金周造成的出游压力,错开供需矛盾高峰,但很多人都表示担心,带薪休假会成为一纸空文。
广东国旅董事、总经理谷训才认为,“五一”长假是不少“驴友”的旅游假期,今后取消了,带薪休假虽可成为个人“灵活的黄金周”,但如果有些单位不实施或变相取消带薪休假,势必会有部分人的旅游计划受到影响。
“各界专家对现行休假制度的探讨中,都没有关注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休假少受益者。”谷训才说,“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不能成为纸上权利,当现实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族群能享受到完整的带薪休息权时,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未受益者。”
新的假期调整过程,大大增强了方案民意调查的透明度,已然带动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反映出人们的权利诉求渠道大大增加。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是政治民主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姜雪qts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