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5-17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佚名

大学生周刊:律动青春 美丽绽放

 TTN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大学生周刊:(2010-05-04)
 
4月27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主题为“律动春弦 思源致远” 专场演出。这也是国内首支高校大学生交响乐团在此举行专场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大提琴演奏者张卫、钢琴与竖琴演奏者李在以及圆号演奏者李兆晖三位参加演出的同学,倾听他们与乐团共同成长的故事。
 
以音乐为语言传播高雅
 
三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进入乐团后参加过两次大型的演出任务,一次是2009年的赴台义演,一次是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而每一次都印象深刻。2009年11月乐团将音乐作为语言,赴台湾义演三场获得成功。这是大陆大学生交响乐团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赴台演出,他们在台湾面向社会售票演出,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票务所得全数捐给“8.8”水灾的受灾同胞。
 
回忆台湾之行,三位同学纷纷表示在台湾的演出让整个乐团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乐团指挥高伟春也曾用“分量重、影响大、难度高”形容在台湾的三场演出。
 
闫子淇是双簧管的首席演奏者,结束了在台湾中山音乐堂的第一场演出后高烧39度。无法参加接下来的两场演出。而当时乐团没有替补演员,只能用同声部演奏英国管的黄楠来补充。黄楠不仅要负责自己演奏的部分还要负责闫子淇演奏的部分。因为是临时加演,第二场在新竹的演出中稍有差错,黄楠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每天练习到深夜。第三场在台中的演出黄楠完美地结束了演出任务,赢得所有的演出者的掌声。
 
台湾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与台湾大学生的文化交流互动,也进一步增进了两岸大学生的了解和情谊。
 
身在其中我骄傲
 
当谈及赴台演出与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有何区别时,三位同学告诉记者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是从这学期开学后开始准备的,两场演出的气氛不同,在台湾更多的是交流、传播内地大学生的风采。而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更重要的是在乐团技术上的展示。三位同学介绍到,大学生交响乐团在国内为数不多,北交大的交响乐团则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一支乐团。组建于1994年9月的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交响乐团,拥有团员100余名。近年来,交响乐团不断有突出表现。1999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比赛获得一等奖。2007年、2009年,在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折桂,乐团的演出实力稳定在国内大学生交响乐团“第一军团”。在不断获得荣誉的同时,乐团将音乐作为语言,积极参加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国家级重要演出,成为传播高雅音乐的使者。能成为如此优秀的一支乐团中的一分子,每一位团员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也为身在其中而骄傲。
 
在乐团中切磋技艺,收获友情
 
大量的练习、彩排占用了团员们很多休息时间并且非常辛苦,但同学们没有任何怨言,张卫说:“有演出任务的时候的确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参加练习,有的时候要从下午两点一直练习到晚上九点,尽管如此,团员们练习都是非常自愿的,就是想把自己的乐器演奏到最佳水平。加入交响乐团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忙碌更充实。共同对音乐最单纯的喜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与志同道合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乐。此外,乐器与乐器间的配合,也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训练、一种交流。交响乐团极讲究团队协作,每个团员都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更容易与人沟通。”而李在告诉记者,第一次来时看到乐团演出非常震撼。以前弹钢琴更多的是自我展示,加入乐团发现要考虑到整个乐团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合作。李兆晖认为:乐团的队友平易近人,在这里认识了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学习上也可以互相提高,从小就学圆号,虽然以后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可以通过这四年把这个爱好的基础打得更牢固。
 
记者手记
北交大交响乐团是这所百年名校中的艺术奇葩,乐团不仅给学校带来了荣耀,而且在塑造当代大学生形象、规范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对高等院校普及交响音乐,高雅艺术进校园,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