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5-17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佚名

大学生周刊:创新何处来

 fBW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大多数人不会把创新发明与自己联系起来,原因很简单,那是科学家的事。的确,“钱学森之问”说了这么久,直指的是尖端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大树是离不开土壤的。从这个角度说,对大学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则显得无比重要。
 
科研作品多与专业相关
 
本科生的科研作品大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内容涉及尖端科技,也包括很实用的作品。5月9日,北京高校本科生三年来的科研创新作品被集中在一起,在北京交通大学展出。在人头攒动的中心展台,摆满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大学生的实物作品。在一架小飞机模型旁边,坐着一位英俊、沉稳的男生。飞机个头不大,但技术不弱。这位男生叫王耀坤,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凭借它获得了去年“挑战杯”的特等奖。飞机的正式名字是“可自由起降飞行器”。评委评价其可对“我国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展览现场,曾获得“挑战杯”奖项的作品还有很多。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廷震同学研制的新型特种搜救机器人,具有四个灵活摆动的履带臂,机身完全被行走履带包覆,具有极强的地形适应能力、机动性、攀爬能力,可以在地震中寻找幸存者。
 
除了尖端的科技创新作品外,还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作品,比如说“板栗自动划口机”。这个机器个头很大,三位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正在进行演示。板栗从机器一端进去,从另一端出来,上面有了一个清晰的划口。生产率可达到2~3粒/秒。
 
清华大学的同学研究出了“生命之窗”。如果公共汽车上安装了这种设置的车窗,遇到紧急事故时,乘客可以手动打开窗户,尽快逃生。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研制了小机器人,可以捡起地上的空饮料瓶,并放入垃圾桶中。
      
挑战杯的获奖者很多被保送读博士,王耀坤就是其中一位,方向是研究“大飞机理论”。在王耀坤的博士同学中,有他这样科研实践经验,并经受大赛实战考验的人并不多。“挑战杯”让他具备了“科研与实战结合的能力”,“在关键的时候知道怎样去算”,具有实战的思路。
 
不仅要有聪明脑袋
 
本科生做科研,除了需要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聪明脑袋外,还需要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以及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北京交通大学金浩同学在展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全张力结构”。这是一种新颖的屋架张力结构设计,可以在减少钢材消耗的基础上,增加屋架承重能力。回想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他先用数值模拟了半年,随后做实物用了两个月。最忙的时候,他连续三个月都是每晚工作到深夜一点,然后第二天再正常上课。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的科技作品并非仅由一个人完成,与金浩同学一起完成该作品的还有另外三个同学。
 
李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三学生,也是校内航模队的队长。在学校刚刚落幕的“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上,他和队友的 “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获得了一等奖。 “这个作品是团队合作的,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李航说,“决赛答辩时,实际上是一个组和一个组比。”五个人同时上场,九分钟内,要配合完美,决不能出现失误,才会有赢的机会。在做科研的日子里,李航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有一个老同学也在同校读书,除了同学聚会,或者在食堂偶尔遇到,他们几乎半年才见一次面。
 
本科生做科研,还包括学术研究作品
 
斐森也是北航的学生,他的一篇论文获得了“挑战杯”一等奖。论文“挑战”的是荷兰的一位博士。“在研究一个问题时,这位博士存在方法上的纰漏。我把这个纰漏修正了一下,写成一篇论文。”斐森说。
 
“挑战杯”改变了不少本科生的命运,斐森也是其中一个。与同班忙于毕业的同学相比,他现在心里特别轻松,因为自己也被保送直读本校的博士。最快的话,四年后就可以拿到学位。“其实在比赛之前,我从没想过将来走上做研究这条路,顶多读到硕士,然后找一个与航空有关的工作。”斐森很坦率地说,“但是做了研究以来,我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于是也为自己未来定了方向。”
 
举学校之力
 
很多高校推进本科生科研的工作模式不尽相同,但目标始终是一致的,即“唤醒”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精神。
 
北航有个“冯如杯”,一年一届,现已20年了。一个举全校之力举办的科研赛事,在北航发挥到了极致。在刚刚闭幕的第20届比赛中,参加人数达3000多人,作品1056项,为历年最多。
 
李航同学在军训的时候,就知道了有个“冯如杯”。他连续两年参加了论文比赛,第三年比赛中,他得到了一等奖。与李航共同获得“冯如杯”一等奖的还有21个项目,其中有6项学术论文。
 
斐森同学告诉记者,没有“冯如杯”,就没有“挑战杯”。他的论文首先在“冯如杯”获了奖,然后被推选到了“挑战杯”。斐森的论文实际上在获奖前曾遇到重大挫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拿出了十几页的论文初稿。指导老师看过后,对他说“核心问题没有解决,重新再做”。紧接着,他的一个寒假都没过好,回到学校后天天泡图书馆,直到论文过关。现在回想起来,假如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那后果“不堪设想”。
 
对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北航都是大力度地进行鼓励和培养。自1991年至今,“冯如杯”涌现出了以中科院研究院唐世明为代表的优秀参赛学生,产生了“三级倒立摆”、“鱼类运动仿生研究及柔体潜艇模型”、“管道机器人”等一批优秀科研作品,有的还申请了专利。
 
与北航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则实行了另一种模式。早在2001年,学校就开始鼓励学有余力、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做科研,并对学生所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公开透明的评选。当时考虑到本科生做科研受到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学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立足专业和兴趣点来报项目。
 
这个科研之火,一点燃就激发了本科生的极大热情,学校的各个院系组织学生申报时也相当积极。
 
“我们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欣如表示,“假若这个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知道怎样答辩、最终形成一个报告,他(她)也就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步步过程,能体会到科学精神并掌握相关的方法。”
在谈到大学生做科研的难点时,赵欣如副处长说:“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做科研还存在着普遍兴趣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是很朴素的,甚至还有的找不到兴趣点,盲目地关注。毕竟,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接受的固化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创造力。”
 
成果转化还是少数
 
因为诸多因素限制,大学生的科研作品的成果转化还是少数。专家认为,成果转化是不必强求的,培养创新素质更重要。
 
“板栗自动划口机”在展出的时候,在上面贴了一张纸,醒目地写着“国家专利产品”。该作品的研究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的魏红杰同学介绍,这个机器目前已经做了两台,其中一台已经在一家企业开始生产了。
 
事实上,大学生科研作品成果转化的比例并不高。“板栗自动划口机”则是其中的幸运者。
 
因为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是个难点。北京市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参与创业行动,核心是建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非要强求达到多少成果去转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大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北交大的成果展示会上,主办方邀请了近20家企业参加,并专门安排了会议室方便企业方与学生洽谈。
 
一个互联网公司虽然没有来得及被列于邀请名单上,但他们非常主动,来了几个人,还把公司的宣传“一拉宝”摆在会议室门口。一位先生说,他转了整个展览区,有几个项目他很感兴趣,当即约了几个大学生过来谈话。
 
“参加了这个展示,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学生真是太有才了。”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博女士说,“我感觉,企业还是邀请得太少,应该再多一些。”
李女士还表示,比起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确定的,因此不如小企业更容易发展新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多邀请小企业,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科研作品的转化。

责任编辑:王文竹fBW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