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5-10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佚名

华西都市报: 2030车在天上开

 
 
 
 
 于今天正式开门迎客的上海世博会,将淋漓尽致地展现未来城市的各种交通可能
 
 在1885年,当德国人卡尔·佛里特立奇·奔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城市的交通从此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将人类带进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停车难,自由出行越来越远。在不久的未来,拥有着最先进交通工具的人类会不会寸步难行?
 
 未来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究竟会在哪里?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一直在努力创新,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于今天正式开门迎客的上海世博会,就将淋漓尽致地展现未来城市的各种交通可能。
 
 未来交通远景
 
 未来城市:梦想描绘立体交通蓝图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中国在上海世博园区向人们展示了未来城市交通的“无限可能性”。备受瞩目的世博会两大企业馆——中国航空馆和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不约而同地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地面和天空,描绘了一张立体的未来交通蓝图。
 
 多层立体交通体系达成新和谐
 
 “我们希望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窥见2030年的城市交通。”上海世博园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馆长金麒对记者说。该馆主题就是“直达2030”。
 
 “设想中,20年后的城市交通是在多层立体的交通体系中,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和驾驶体系,实现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让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达成一种新的和谐。”金麒说。
 
 这一想法在中国航空馆得到呼应。馆内展出了一个未来城市飞行交通网模拟沙盘。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未来飞行器模型“穿梭”其间,搭建了一个从海底到陆地、从地面到空中的网络,整座城市成为一个多维的运输空间。
 
 智能概念车“负排放”改善环境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内重点展出了一辆名叫“叶子”的概念车——绿色的小巧车身搭配树叶状的车顶。与“叶子”一同展出的四辆智能概念车则全部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使人能从方向盘后面真
 
 正解脱出来,而“车联网”技术将会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片巨型‘叶子’是一部高效的光电转换器,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能量沿着‘叶脉’流入车身。”该车设计者、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部总监马征鲲对记者说。
 
 “叶子”的四个车轮就是四个风力发电机,可捕捉风能,转化为电能后储存起来,形成辅助电能驱动系统。而其车体采用的材料可吸附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并最终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
 
 “驾驶‘叶子’不仅不会污染环境,反而能改善环境,实现‘负排放’,重新定义了车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就是希望将汽车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与自然同呼吸。”马征鲲说。
 
 未来城市仍要推广公共交通体系
 
 而专家则希望,未来城市交通在形成多层立体体系和使用低污染交通工具的同时,仍然要推广公共交通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主任张欣说:“未来交通在向天空发展的同时,人们应该也能找到高效的石油替代品,但为减少拥堵和污染,未来城市应当建立更加完善和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前来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公共交通国际联会亚太区办事处专案专员杨贺凯表示,该组织已向包括北京市政府在内的全球300家会员发出了未来公共交通体系建议,倡导未来的城
 市交通规划中,公共交通应同绿色个性化出行一样扮演重要角色。
 
 杨贺凯说:“不管是立体交通体系,还是新能源交通工具,公共交通这一节约型的出行方式都将有益于环境保护。” 据新华社
 
 城市最佳实践飞旋之轮欧登赛 :自行车复兴的现代童话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童话时代。”安徒生在1867年创作的童话《树精》里这样写道。100多年过去了,在这位世界著名童话大师的故乡——欧登赛,人们正以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演绎一出自行车复兴的现代童话,且闻名于世。
 
 未来自行车:与现在区别不大
 
 走在上海世博会欧登赛的展区,最大的感受就是:飞旋之轮无处不在,人们充分享受以自行车出行生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里,我们展示的是现代童话的核心——自行车。”展馆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欧登赛市位于首都歌本哈根以西150公里,是丹麦第三大城市,以其自行车文化而闻名于世。未来的自行车跟如今的自行车区别不大。在自行车历史上,并没有大的变革。这一简单而独特的构造,本身就是为未来而制造的。
 
 现代童话:摒弃汽车骑自行车
 
 如今,城市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在打造适宜生活的城市时,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性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欧登赛市,自行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人员说,100多年前,欧登赛市建成了丹麦第一条自行车道。如今,欧登赛每个住房拥有的自行车平均里程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所有自行车道用途各不相同。其种类有:往返工作地点的快速路线;到学校的安全路线;到城市风景名胜的景观路线;穿过城市商业区的捷径等,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很短时间内上班、回家和旅游等。
 
 据了解,从1999年到2002年,丹麦政府将欧登赛作为全国自行车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共花费300万美元来推广自行车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欧登赛通过了推广自行车的政策,并运用改变骑车的行为和交通文化;改变自行车的功能、科技和方法;改变基建的质量和功能这三种方法来推广这项政策。如今,这项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骑自行车出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市中心有26%的人使用自行车出行,50%原来用汽车出行者现在都用自行车来出行。
 
 不来梅:风靡欧洲的“汽车共享”城市
 
 想用车时,打一个电话,或者点一下鼠标就能找到自己希望驾驶的车辆,只需按照时间和里程去支付费用,而不用去管如何停车,如何维护保养等。这就是可以为出行者提供便捷,并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私家车数量,为城市节约大量停车位的德国不来梅“汽车共享”模式。如今,汽车共享已开始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城市流行起来。
 
 汽车共享一辆车可抵6辆私家车
 
 在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联合城市展馆内,占地500平方米的德国不来梅市展馆外部明亮的红色格外惹眼。不来梅市展馆负责人乌尔莱克·霍夫曼女士表示:这里将展出的就是“汽车共享”项目。
 
 “这个已有20年历史的项目让市民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租用’汽车,使得一辆汽车的作用相当于6辆私家车,比自己买车便宜得多。”霍夫曼说,“汽车共享”既能让人们享受到个人出行服务,还能自由选择用什么样的车。比如,你要去宜家买一张桌子,就可以选一辆大车把桌子运回家;或者你希望带一大家子出去玩,就可以选择一辆宽敞的轿车;再比如,你是正在谈恋爱的年轻人,希望给女朋友留下个好印象,那就可以选漂亮的跑车代步。
 
 如何运行自助选车取车按月收费
 
 居民注册为项目会员后,在账户上存入一笔钱便能得到一张用户智能卡。会员只需要打个电话或登录网站,就能在任何时候预订车辆。一旦预订成功,会员便可去“汽车共享”专用取车点取车。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取车点,车位处有一个上锁的盒子,里面放着车钥匙。划一下智能卡,就能取出钥匙,然后开车上路。”霍夫曼向记者介绍说,还车时汽车会打出一张里程单据。根据用车人开过的里程数,每月从会员的账户中扣除相应费用。当然,由于全程自助,会员在取车时应检查车辆是否受损,还车时必须保证车辆完好。
 
 “汽车共享”尤其适合那些并非每天都有开车出行需求者。霍夫曼说,她自己更喜欢在不来梅骑自行车。“但有时我需要车去比较远的地方,或是要运重物。”因此,像霍夫曼这样的城市居民,加入“汽车共享”要比买车划算多了,而且即便开车去其他城市也能享受到会员服务。
 
 现在,不来梅“汽车共享”项目共拥有161辆车,这些车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行驶,不停地更换“主人”,它们替代了大约1000多辆私家车。
 
 政府支持为汽车共享提供专门车位
 
 在不莱梅,“汽车共享”在1990年启动时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更便捷的交通,更清洁的空气。”霍夫曼介绍说,“政府保证汽车共享的会员有专门停车位,让他们从来都无需为找车位而烦恼。”
 
 不来梅市政府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清洁出行,将“汽车共享”与公共交通有机结合。1998年,不来梅推出了汽车共享和公交联卡。“汽车共享”会员在乘坐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可以享受优惠。
 
 一家瑞士能源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当原来的私家车主加入“汽车共享”后,他们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人均在交通方面消耗的能源减少了50%。
 
 《新京报》谢来本报记者杨东
 
 马德里:
 
 河流给高速路作外衣
 
 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聪明的马德里人向世人展示着一项奇迹:在繁华的市中心,汽车可以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飞奔。
 
 曾经沧海:高速路割裂河流
 
 西班牙上海世博会马德里馆执行总监佩德罗·贝拉奥纳多笑着给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马德里城市发展的故事。
 
 曼萨那尔河是马德里有名的河流,随着城市发展,马德里人可看见的曼萨那尔河却越来越少了。这一切,都归咎于环绕马德里城市的高速公路。为了在修建高速公路时不破坏马德里的环境,在设计时就沿着水流方向,将高速公路铺设在了曼萨那尔河上面。
 
 美艳今世:河流作高速路外衣
 
 “你看,这个展图和模型就表现的是曼萨那尔河如今的美艳容貌。”在工作人员胡青琼的指引下,德罗·贝拉奥纳多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曼萨那尔河的改造。
 
 如何才能既保障交通畅行无阻,又让曼萨那尔河重见天日,继续滋润马德里?聪明的设计师很快就想出了好办法:将这条高速公路全部下地,就像地铁一样在河流下面穿行;与此同时,重新改造曼萨那尔河,将其建成市中心区域最美丽的河滨湿地公园。
 
  他山之石
 
 “城市属于行人,而不是汽车”
 
 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和政策处官员俞建华:人们必须理解城市属于行人,而不是汽车。城市交通应是立体、个性化的,每种交通形式都应有其空间。
 
 美国规划师协会前会长萨姆·卡塞拉:“中国应在城市规划时更多地考虑小街区、人行道和公共广场,为步行和骑自行车提供便利条件。”在他看来,“中国可以吸取我们的教训,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达成一种平衡,避免在公路建设上过度投资。” 
L3F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