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3-19 来源:大学生周刊 作者:刁雅琴

大学生周刊:师者高福廷的笔墨人生

 Ntc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人群中,他平实、沉静如你我最亲近的长者;谈话间,他言语朴素却充满人生智慧;工作中,他是严谨、尽职的管理者;生活中,他却是个为书法痴迷,为发扬传统艺术奔走的“文艺中年”。本期,让我们走近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福廷,聆听他充满绚烂色彩的人生故事。
 
采访高先生,是在近日的一个傍晚,在他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墙上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环顾四周,书案的笔筒里一支支粗细不一的毛笔,屋子有个角落堆积着已经写满字的宣纸。艺术气息之浓郁,不禁让人称羡啧啧。于是,记者与高先生的谈话顺理成章地从书法开始。
 
知青岁月 结缘书法
 
由于高先生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年幼时的他,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最初的兴趣,但少时的喜爱仅限于课业以外的偶尔练习,不成体系。直到1974年10月,18岁的高福廷同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在祖国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段知青岁月不仅给了他极其难忘的人生体验,也让他的书法水平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70年代初,正值“文革”时期,作为当时影响力极广的传播媒介——大字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字写得好,高先生常常被生产大队派去写各种大字报、标语。对于这项有些枯燥的任务,他没有面露不悦,反倒是欣然接受,把写大字报、写标语当成自己练字的绝佳机会。于是,从行楷到隶书再到草书,每一次书写,他都反复端详,琢磨,推敲……几年下来获益果然不浅,竟也自成一派。
 
字写的好,自然引人关注,书法除了给人以艺术的欣赏,还有它实用的价值。中国人结婚嫁娶、寿诞大庆、老人仙逝,欢度春节都免不了写对联。每每遇到此时,总有乡邻登门求“联”。高先生从不怕麻烦,总是主动帮忙。在他看来,除了可以帮助乡亲,也让自己增多一些练字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回忆此处,高先生笑了:“农村对于春节的春联尤其重视,除了大门,家里的其他门,甚至羊圈、鸡窝都要贴上,一个都不能落。所以我的字常常贴满了屋和小院。”
 
就这样,在农村近四年的时间里,高先生完成了他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最初理解,而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承载的文化含义犹如浓墨浸染了高先生年轻的心灵。从此他便与书法结缘。三十年间,他的笔从未停顿,书法已然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一小时的执着与坚持
 
作为北交大的党委副书记,高先生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处理,但工作之余,比如午饭后或是临睡之前,他仍会抽出一小时练字,风雨无阻。这样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现在每天写字已经是我的习惯,它不是负担,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只要站在书案前提起毛笔,我的心中就会觉得很踏实。只有常写,我才能体会到书法的精髓,才能吸收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多年热衷书法,谈及这一爱好对他的影响,高先生感触很深:“书法,是一门写字的艺术,但并不等同于写字,书法作品是可以抒情达意的,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需要文化、学识来支撑,要想在书法上有造旨和建树,必须要博闻强识,学习中国书法的历史与理论,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需要苦练内功。这无形中也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和欣赏水平。同时,由于书法需要练习者保持心态平静,并且要加以长时间的刻苦书写,这对于人格的塑造,修身养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先生也认为书法可以满足人的自我愉悦,在当今这个电脑盛行,提笔忘字的年代,亲手写字赠予他人,是多么弥足珍贵的一件事。
 
用书法艺术浸润大学生心灵
 
高先生说自己很欣赏朋友的一句话:“工作是我的事业,而书法则是我的生命”,多年来,对于中国书法的现状,他表示深深的忧虑,他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这句话,并不遗余力让书法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给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熏陶。这既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书法家的精神,又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高瞻远瞩。
 
在高先生开设的《书法艺术与欣赏》课里,他曾经做过调查:班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学过书法,字写得好的学生不到全班10%,而来上课的90%以上的学生对书法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的字能写得更好。
 
“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它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作为大学学者,对于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它能很好地传承下去。”说到此处,高先生有些激动。
 
2009年,北交大校史博物馆搬迁落成,“参观校史展”成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由八个展厅、一个书画艺术厅构成,收藏有几十万文字、几千张珍贵历史照片、几百件校史实物文物和上百张名家大师的书画作品,是学生读交大、知交大、懂交大的最好课堂。这也是北交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高先生利用自己的资源先后多次邀请中国楹联学会同中国书画院的书画家们来北交大与师生们进行笔会交流。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楹联文化能够走进高等院校的殿堂,让莘莘学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高先生表示,今后要借助中国楹联学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搞好具有楹联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争取申办全国首家“大学楹联文化校园”。
此外,高先生还讲道学校还准备与中国书画院合作,在北交大建立“中国书画艺术培训中心”,不定期邀请书画院的大家们来学校讲座、交流,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扩大中国书画在大学校园里的影响力,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让这些优秀的文化不会流失。”先生的话语字字中肯,令人动容。
 
记者手记: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高先生的字雄浑大气、刚正朴直。其中既有人生哲理,也有治学论道,每幅作品都透露着书写者的严谨和博学。采访中,他谈的最多的是如何让书法艺术走近大学生,如何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书画艺术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承和创新。种种言行,令人感动,我开始明白“师者”二字中包涵的人格分量。
责任编辑:王文竹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