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1-20 来源:新民网 作者:姜小莉 李银娟

新民网:专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GMY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新民网:姜小莉 李银娟(2010-01-19)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对我来说惊喜之余,更感责任重大。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戚研所参与研制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对我来说惊喜之余,更感责任重大。”刚从北京返回常州,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虎依然带着获奖后的喜悦。
 
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戚研所参与研制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4年开始研发
 
作为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具有重量轻、动力学性能优良、结构安全可靠、适用性强、维修方便等特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第六次铁路既有线大提速中,该项目成果应用于京广、京沪等9条共计6003公里的主要干线,平均缩短旅客旅行时间30%-40%,大幅度提高了客运能力。
 
“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铁道部统一部署下,进行分工研发。”王文虎介绍说,整个项目分9大系统10大关键部件,其中第三个系统是高速转向架项目,有10家参与单位。
 
“这就是高速转向架。”王文虎拿出一列动车车模现场解释说。火车转向架上面有几百个零部件,戚研所在该项目中主要负责制动夹钳和踏面清扫器的研发工作,两项产品均为高速铁路高新技术产品。其中,制动夹钳采用油压制动,踏面清扫器则可明显改善车轮和钢轨之间的粘着系数,修整车轮型面并降低车轮的运行噪声。自2005年项目开展以来,戚研所在该项目中已申请专利9项,累计创产值近4亿元。目前,全国262列动车组中有121列采用了该产品。
 
外国师傅在旁边看
 
“整个研发过程,我们是没日没夜地干,每一个材料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跨越和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项目研发总负责人,真正让王文虎紧张的,还是样车试运行后的那1个月。“只有到了现场,你才会感受到什么叫紧张。”
 
自2006年4月18日,动车开始试运行的1个月里,王文虎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我24小时开机,每天晚上都做梦,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未接电话,有没有未读短信。”
 
5月2日晚,王文虎感冒后吃了药,昏昏沉沉睡去,一觉到天亮。“两个电话,一个短信,我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清晰地记得醒来后手机上显示的内容。短信是通知他们公司,研发的部件有漏油现象,请立即决定能否继续使用。王文虎立即打电话给其他技术人员,了解到问题不大,正在继续运行观察,心中的石头才放下来。事后虽然证实,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但已经着实把他吓了一大跳,甚至让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和面部肌肉异常现象。
 
“目前,我们已开始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了,而且全部是自主研发。”新一代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最让王文虎骄傲的事。
 
他形象地说,研发第一代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时,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外国师傅带着中国的技术人员走;研发时速250-300公里动车时,是中国人走在前面,外国师傅在旁边看;到研发时速300-350公里第三代动车时,是中国人远远走在前面,外国师傅没了身影。
 
他笑着说,国外都称是中国人吹响了动车向更高速度迈进的号角。
 
目前,戚研所自主研制的时速350公里等级踏面清扫器,已通过铁道部首件鉴定,进入批量生产。据悉,该产品将用在2011年开通运行的京沪高铁客运专线上。
 
链接:
 
“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10家参与单位分别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