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科技中国:赵鹰(2009-11)
拉动内需带动的4万亿元的投资,在交通领域会有哪些热点?海陆空运输,物流业的急速增长,将会给商界带来哪些商机?10月17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交通高层论坛”上,从与会的政府官员、学者、业界精英的演讲中,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透露。
“综合交通情况来看,中国出台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以来,目前新增投资发挥了扩大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已取得初步成效。”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基础司黄民如此表示。
据悉,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重点领域建设,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计划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共约4万亿元。其中,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的投资约1.5万亿元。目前投资已经过半。
商机之一:智能化交通技术
“今年的世界智能交通大会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现有的基础设施网络上利用信息技术和ITS技术进行系统集成。这样即可以为节能减排做贡献,又可以为出行、换乘等提供科技支撑。”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原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吴忠泽很看好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
对于未来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趋势,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上充分利用ITS技术,促进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以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比如,现在车载导航仪已经具备大量应用条件,数字地图已经大面积应用,但是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待理顺,主要问题是如何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吴忠泽表示,在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上,中国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开始走向大范围应用。目前,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有10多个省市建设并开通了不停车收费系统,600多条车道,用户发展到60多万个。已经有15家企业能够按照中国不停车收费系统标准生产车道设备和车载机。
随着3G的推广应用和新的通信技术发展,吴忠泽强调:“未来,中国将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的进步,为发展智能交通创造机遇,在交通信息服务方式和途径上不断创新,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信息服务之路。”
商机之二:交通路网基础建设
“在交通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长上,带动作用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消耗大量水泥、钢材、木材等建设材料,支付大量的劳动力费用。”黄民表示,近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交通基础设施建所占比例达到10%左右。交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可以较好体现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据悉,目前2020年中国综合交通网络以及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民用机场、港口等空间布局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从规划初步测算,未来可纳入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可以达到10万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在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的新形势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全具备加快条件的。
黄民表示,目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2009年上半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510.6亿元,同比增长约60%。其中,铁路完成2319.6亿元,同比增长123.4%,公路完成3627亿元,同比增长49%。预计全年交通项目总投资有可能达到1.8万亿元。
对于公路建设,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表示,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离规划的8.5万公里还有2.5万公里的差距。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相比,中国每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率要保持10%以上,持续涨10多年才能达到平稳发展期。
商机之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北京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跟其他城市也是同样的过程,也经历了难以超越的阶段。但从北京的调整来看,跟国际大城市一样,已经走到了后期调整阶段,发展速度加快。”对于首都的交通前景,北京市交委主任刘小明在分析中如此强调。
以机动车的增量来看,今年9月底,机动车拥有量达到388万辆。与其他国家大城市相比,如东京,从100万辆增加到200万辆用了9年,北京用了6年的;200万辆到300万辆,东京用了10年,北京只用了不到4年。
“我预计今年春节前后,北京机动车数量是400万辆,所以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压力存在,也意味着商机的潜伏。
在刘小明提出的解决办法中,重要的就是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我们提出了北京建设公交城市的目标。包括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5%。其中,高峰时段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比例达50%。”此外,刘小明还表示,未来中心城市70%的物流能够通过配送体系实现。
商机之四:水运港口优势明显
“水运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港口接卸了95%的进口原油和99%进口铁矿石。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港口大国,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宋海良认为,水运港口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在未来水运建设发展方向上,宋海良认为,最重要的是大交通、综合一体化运输。要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同道资源的利用。促进现代枢纽建设,特别是连接航空、铁路、水运、城市公交等各种枢纽建设,促进跟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其中,建设高品质的港口,建设人本型、生态型、节约型、高效型、系统物流一体化型的高品质港口,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复杂层面下的港口建设,宋海良认为,中国港口经过30年的建设,已开发资源大部分已经被利用,深水化模式越来越明显,如何实现水运工程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实施方法、施工装备有新的特点和突破。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平贤也表示,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三大集装箱海铁联运,占全国铁路集装箱运输量的70%。南方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也在近几年投入运行。到2020年,全国铁路重点建设18个中心站,同时也将成为集装箱运输的物流中心,这将为中国海铁联运集装箱发展带来很好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前景良好。
商机之五:民航基建缺口较大
金融危机下民航业如何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滞后和瓶颈的问题怎么解决?中国民航总局发展规划司沙洪江司长沙洪江认为,从行业总体情况来看,“十一五”是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期,预计可以达到175个机场。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小机场亏损比较严重,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而大机场容量饱和,综合功能有待于健全。
沙洪江表示,预计到2020年之间,民航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其中,增加小型机场建设,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相关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将增加小型机场96个。
那么,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资金缺口问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了贯彻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预计今明两年投资2000亿元左右。按照项目合理工期测算,今明两年资金缺口也比较大。“我认为在金融危机下也是加快解决中国民航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责任编辑:张珠君rX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