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9-07-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晨光

中国教育报:科研助理:撬动高校科研制度改革的支点

 hL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杨晨光(2009年7月13日)
 
■本报记者 杨晨光
 
“科研助理”,这是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化深近来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我们就业部门已经和学校科研部门、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实施细则,让科研助理的招聘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化深说。
 
为什么“科研助理”成为近期高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表面来看,这项就业新政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推出的,实际上,它或许将为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梯队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以往科研经费不能用于支付足够的劳务费,学校进个人就是铁饭碗,能进却难出】
  
突破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在今年国家出台的几项就业政策中,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的计划格外引人注目。据记者了解,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温家宝总理2008年12月20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一次座谈。座谈时,北航校长李未院士提出,能不能让一部分毕业生在这两三年内,采取研究助理、研究助手的方式留在学校。温家宝听后,明确表示将支持这一做法,并将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存在的困难。
  
中央政府的行动相当迅速。2009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对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毕业生招聘科研助理参与研究、以缓解就业压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据估算,中央部属高校的科研项目计划吸纳约2万名应届毕业生。
  
新政策的出台,让众多高校“眼前一亮”。项目承担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科目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一条条明确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以及学校用人制度的一种突破。
  
“以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的预算定了之后,是不能随便调整的。另外,由于受到项目资金审计的严格限制,研究人员往往不能给聘用人员足够的劳务费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龚元石说,“科研助理的聘用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有突破,国家规定,对需聘用高校毕业生,但‘劳务费’科目中经费不足的科研项目,在不改变研究目标和经费预算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调整项目经费支出结构的办法,提高‘劳务费’的支出,根据聘用计划提出预算调整意见,统筹安排聘用科研助理需要支出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补助等,这对于国家科研与国际接轨具有积极的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看得更长远:“原来学校进个人就是铁饭碗,能进难出,不流动,使得学校越来越庞大,这次在国家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下,招聘科研助理,也搞活了高校科研体制中的用人、用工制度,引入竞争,可上可下,为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开辟了新路。”
  
【以往学校科研技术人员都是兼职,培训缺乏延续性,进而影响科研质量】
  
缓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科研技术人员,尤其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在设备维护、学生实验指导、教授实验辅助方面,学校大多由在读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和本学科的助教或讲师兼职担任,因此,经常会出现技术人员培训缺乏延续性,实验设备出问题,进而影响科研质量等情况。
  
龚元石告诉记者:“每一个科研团队都应该至少有一名专职实验员,而现在的高校根本达不到,有的学院100多名教职员工,只有一到两名实验员。而此次招聘的科研助理,专为科研工作服务,可以有效弥补科研辅助队伍的不足。”
  
事实证明,学校对科研助理的需求很旺盛。浙江大学日前表示,该校今年拟吸纳1300多名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都召开了与各个科研课题组的专题会议,对他们的初步需求进行了摸底,两校对科研助理的需求都在200人左右。
  
“随着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参加科研的过程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保障好教学,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来分解教授们的压力。”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说,“吸收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科研助理,将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可以保证我们的教授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科研助理岗位,也给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的导师们提供了一个吸纳毕业生、稳定科研团队的好机会。早在好几年前,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就有了招聘科研助理的想法,苦于经费有限,每年只能招一两个人。这次他向学校提交了招聘10名科研助理的申请。钟章队说:“高校科研发展迫切需要形成科研梯队,这几年,我负责的研究课题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的迅猛发展、综合交通网的中长期规划紧密对接,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前沿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快速成长,但“临时”等字眼让他们有所顾虑】
 
 受聘学生要有所取舍
  
国家出台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的政策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随即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农业示范站科研助理招聘工作。报名人数之多、学生积极性之高超出学校预期。目前,受聘的学生已陆续介入工作,各个示范站的专家担任他们的导师。
  
该校大四学生张伟宣已经被学校设在陕西省白水县的苹果试验示范站聘为科研助理,他说:“真正到了实践中,才发现比课堂上学到的更多。实际动手操作一遍,比读二十遍书的效果都好。”
  
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赵政阳说:“两年实践经历,会让学生熟悉产业链条,找到很多可以创业的项目;即使不想创业,可以让学生的专业积累更深厚,再考研也有优势;与政府、企业、基层等各界人士打交道,也能拓宽学生再就业的渠道。”
  
对这项就业新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有不同的理解。本科生对此响应最为热烈。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专业大四学生严娜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留在学校科研团队中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环境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跟随导师接触科技前沿,学到很多实战知识,在短时间内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相比较而言,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对科研助理岗位兴趣不大,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择业的研究生,他们的期望值更高一些,期望解决当地户口、编制等。一位应届硕士毕业生告诉记者:“选择科研助理岗位只是实在找不到工作时的最后选择。”
  
“临时”、“聘用”、“编制外”等字眼,也让部分学生对科研助理岗位顾虑重重,户口、住宿等一系列后续问题接踵而至。钟章队对此很有感触,尽管他提出了要招聘10名科研助理,但是,到目前为止,他只招聘到了3个人,主动来找他报名的学生很少。招聘的3个人中,一名本科生是北京生源,他还在想办法帮另外两名研究生解决户口问题。“聘用科研助理的各项费用全部由科研经费支付,项目本身难以承担过重的负担,与企业合作解决也是一种办法。”钟章队坦言。
  
【高校面临对科研助理定性、定位和定量的挑战;文科项目经费少,难以聘得起科研助理】
  
还需加强配套制度设计
  
既然是一项在探索中前行的新政策,现实中要真正落实,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学校要对科研助理队伍作出正确的定性、定位和定量。”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郑传芳分析说,“所谓定性,就是要明确科研助理只是为大学毕业生的更好发展提供过渡性平台。所谓定位,就是说科研助理不属于学校正式编制人员,也不同于一般的临时工,只是科研项目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所谓定量,就是要根据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学校能提供多少配套经费来确定当年的聘任人数。”
  
在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的稳定性也成为课题组聘任科研助理的顾虑,一旦承担的课题结题之后,这些科研助理的去向还需要国家出台更具体的细则给予保障,否则会阻碍一些优秀学生应聘科研助理的脚步。钟章队坦言:“如果每年没有几百万元的项目经费,很难聘得起科研助理,这项措施应该统一规划,成为一种制度,着眼于更广泛的项目聘用。”
  
福建农林大学今年计划招聘150名科研助理,放在毕业生快离校前招聘。郑传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当地的工资标准计划每个月给科研助理1200元的工资,还要帮其缴纳社会保险金250多元,这样一个人一个月就要1500元左右,一年就要1.8万元,还不包含其参加社会调研的差旅费等。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计算,一个项目10万元,基本只够出一本研究专著,要聘用一个科研助理,是有一定难度的。
  
同样受到经费困扰的还有文科项目较多的高校。在五部委出台的文件中,鼓励吸纳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重点项目,而对于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来说,文科项目经费很少,基本上雇不起科研助理。
  
是文科项目不需要科研助理吗?回答是否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具有深刻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征,呈现跨学科、集体攻关的特点,文科项目同样需要科研助理,而且对质量要求更高。希望国家和学校都能够在制度设计上进行配套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杨燕萍说。
  
针对这项就业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省市到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尽可能为科研助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比如,北京市提出连续考核为合格且符合进京条件的科研助理,可以落实北京户口,这对于毕业生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