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G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月13日晚7点,记者受邀前往北京交通大学中心报告厅观看一场相声演出。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表演过程中,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停,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偌大的茶馆之中。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相声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表演折服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这几家在北京高校里小有名气的相声社团,来分享他们笑声背后的故事。
想说爱你不容易 历经波折的北交大曲艺协会
6月17日下午,记者在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实验室见到了此次相声演出的组织者万星。万星是北京交通大学曲艺协会以及北京高校曲艺联盟的创始人。2004年,他和一帮同样爱好相声的同学组建了交大曲艺协会。“我们创办协会的理念是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相声。”那时的北京交通大学还没这类的社团,万星他们的申请顺利通过了批准。可随后的招新却给满怀热情的他们泼了一盆冷水。经过他们精心筹划的宣传没起到任何作用,预想中的火爆也并没有出现,到招新结束的时候,曲艺协会只招到一个人。
虽然失望不已,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为了增强社团的影响力,万星和他的伙伴们筹划了一次全校范围内的相声比赛。在学校的支持下,万星他们费尽心思凑齐了参赛相声,比赛举行得非常成功。可万星并不满足于在校内取得的影响,为了能将曲艺协会发展壮大,他把目光放到了校外。
2005年,万星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创立了北京高校曲艺联盟。同年,在北京市曲艺家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联盟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生曲艺节,并在北京十所高校巡演,20余所高校参演。
“那时郭德纲刚火,市曲艺家协会也有走进校园的想法,所以就促成了那次曲艺节。现在想起来仍很激动。”万星说,从那以后北京交大曲艺协会的名字算是真正打响了。于是他们再一次自信满满地准备2005年的招新。
“那时同寝室的一个哥们儿是街舞社的,招新结束后他们社团大丰收。回到宿舍,他问我们的情况如何,我都不好意思开口,那一年我们只招到两个人。”万星说,从此以后,曲艺协会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对外无比强大,对内却无比弱小。
在万星“卸任”后的两年里,曲艺协会人员最少的时候只有1人。交大团委有规定,凡一学期内人数低于30人的社团将自行解散。但对于获得过北京市十佳社团的曲艺协会,团委一直不舍得痛下杀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就是这样,在2007年第五任会长的手上,交大曲艺协会还是解散了。
在随后的两年中,交大曲艺协会成了历史名词,但它并没有被遗忘。转机出现在去年,有个叫陈曹浩的同学找到了万星。“他的爱好是写相声本子。在看到了我们当年的资料以后,他很想把社团重建起来。”于是,在万星的帮助下,交大曲艺协会复活了。“大家都觉得还叫曲艺协会似乎有点不吉利,现在它的名字是四叶草剧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剧场已经有了三十余名会员。
分析曲艺协会这些年来的成败,万星颇为感慨地说:“相较于电影协会、街舞协会,曲艺协会的性质就注定了不会吸引大批的新生。相声想要演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中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但近年来相声的大环境也在逐渐地变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相声了。像我们的四叶草剧场的社员人数不也符合要求了吗。还有场地和经费,这都需要协会自己解决。可以说,我们以前和现在的问题在北京其他高校的相声社团中都有。”当记者问万星,他希望高校的相声社团如何发展,发展成什么样的时候,他脱口而出:“都像清华他们那样就好了。”
坚持原创 根植于校园的清华曲艺队
“呵呵!万星太抬举我们了。”清华大学曲艺队队长杨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到万星对他们的评价,直说“不敢当”。
杨喆向记者介绍说,清华曲艺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诞生了。但现在大家还能想起来的曲艺队前身则是上世纪90年代清华校园里的一群说快板的同学。而目前这支曲艺队是在2000年由一个曲艺特长生复建的,现在是清华大学生艺术团下的一个分支机构。
“那个特长生进校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关的社团组织就被分到了话剧队,后来还当上话剧队长。”杨喆说,复建的契机是2000年清华大学校庆。“当时艺术团准备搞一个群口快板,就从学校和艺术团里抽调了这样一批人。表演结束后,有一些人离开了,留下的就成立了清华大学生艺术团曲艺队。”杨喆回忆说。清华曲艺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例如招新问题,他们也曾遇到过。
“2001年曲艺队招新的时候也是招不到人,我们当时就想了个用表演来宣传的方式。但真正让大家都知道曲艺队的是在2002年6月我们举办的一个相声专场演出,那是一个我们原创的相声剧叫《1234我们说相声》。”这场演出在清华校园里引起相当大的反响,有同学评价说,这个相声剧不仅搞笑更反映了清华人的精神。杨喆自己也觉得那是一次无法被超越的演出。
相声剧是一个开始,2002年的招新清华曲艺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随后,曲艺队的发展迅速迈上了正轨。不仅通过艺术团和特长生请来北京曲艺界的一些著名相声演员来担任指导老师,还积极地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地从传统的段子和教授手法中摸索新路。
“传统的相声教授就是师傅带徒弟,讲究熏、过、溜。我们曲艺队也有拜师的传统,可相较于传统模式,那不过是维系感情的方式而已。我们提倡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杨喆说,他们每周都有一次排练,每组三个人,其中两个人表演加一个有经验的老队员做指导,队里还会定期审查以保证队伍的演出水平。但真正让杨喆感到骄傲,同时也是清华曲艺队能扎根校园的根本在于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2001年至今的9年里,清华曲艺队一共创作了70余段相声,十一次专场演出。“创作是我们曲艺队在清华安身立命之本。2003年的时候,我们也搞过传统活,后来发现同学们不喜欢,他们更喜欢智慧性的包袱。所以我们会借鉴传统活的套路,但只要内容还是立足于清华本身,把这门传统艺术本地化,表现大家身边的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文精神,要把这种东西在表演中扩大,让大家体会,让大家接受。”杨喆说,“现在曲艺队有专门的创作组在写相声。每当有人提出好点子以后,就由他们完成创作。”
通过这些原创相声作品,清华曲艺队曾先后三次在中央电视台获奖。首都曲艺界也对他们表示了相当的关注。如今的他们,每年至少一次专场演出,去校外助演三十余场。招新也不再是曲艺队头疼的问题,曲艺队本身的规模一直控制在40人左右,每年他们要从150余人当中挑选10人加入曲艺队。至于经费,按杨喆的话说,艺术团会有补助,倒还不算是个困难。
既招演员,又招观众 坚持传统的北大曲艺协会
北京大学曲艺协会成立于2004年。与交大类似,也是一群热爱相声的同学自发走到了一起。成立时,协会只有10名成员。前任会长姚建文说,北大曲艺协会的风格更趋于随意和自由,但更尊重传统。
“我们的演出模式基本上是在校内的专场,也会有一些校外的助演。”姚建文说,从成立协会开始,他们就把自己定位为校内的小众艺术。“毕竟多数大学生不是很乐意专门跑来听几个小时相声,我们也从来不敢奢望会很红。”
姚建文说,他们一般很少有正规训练。基本上遵照传统的相声传授方式,口传身授。新人在经过基础训练以后就要登台表演,老会员再通过演出找到他们的不足加以修正。而老会员之间也比较随意,搭档都是自由组合。“一学年我们会搞四五次专场演出,大场地的话每次能有两三百人来看。表演的也都是传统段子,当然我们也会加入一些新元素。”
谈到原创,姚建文说虽然校园原创相声受众大,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要搞起来很难。“原创难,要好更难。我们也有一些原创的作品,但是更愿意表演传统相声。因为当初大家聚在一起为的就是体验纯粹的相声艺术,正如我前面说的,我们从来也没期望过能在校园里大红大紫。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说,曲艺协会有时候看起来江湖气会重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曲艺协会招新的模式比较与众不同。会员分为表演和观摩两种。参加表演的会员不过十几人,但却是协会的核心成员。而观摩部分的会员多,大概有七八十人,这部分会员则参与协会的各种活动。姚建文说,只要真心喜欢相声,曲艺协会便是大家交流和聚会的好地方。
记者观察
在记者接触到的几所北京高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1999年成立的曲艺团也算是老字号。与清华大学曲艺队相似,中医药大学曲艺团也属于“官办”性质的社团,近几年开始吸收特长生来帮助社团的发展。
由此可以发现,在北京高校里,曲艺协会这样的社团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由一群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他们缺少专业老师,每年招募新人困难,需要自己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基本全凭对相声的热爱。另一种则是学校出面帮助组建的社团。这类型的社团有比较充足的经费,能找到专业老师来指导,而“草根”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招新,在他们看来也并不是问题。
不论是“官办”还是“草根”即使有这样的差别,但为了自己所热爱的相声,还是有一群又一群的大学生走在奉献和付出的社团发展之路上。在高等学府中,他们在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