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U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张鹰(2009年4月27日)
北京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下铁道的城市。最早参加北京地铁一号线设计的专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施仲衡当年是中国第一个被选派赴苏联学习地铁专业的留学生。他参加了我国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是我国首位从事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研究的学者,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950年施仲衡考入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5年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地铁专业。1957年初,施仲衡曾为中国地下铁道考察团担任随团翻译,有机会随团考察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当时苏联最具特色的地铁,了解了苏联主要城市地铁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过程,积累了详细的资料。这对于后来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撤出后我国仍能自主修建地铁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1965年2月4日,我国决定自主设计修建北京地铁一号线,施仲衡奉令从唐山铁道学院调到北京地铁工程局,担任北京地铁工程局科研所所长。
按1958年原定的设计,北京地铁是战备工程,采取深埋法,要修建在基岩层内。然而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北京基岩层离地面100米左右,地铁如深埋在地下100米左右将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如自动扶梯的长度要达到200米,这种超长的电扶梯当时我国根本无法生产。用深埋法修建地铁,每公里造价要超过一个亿,而浅埋法每公里造价只要2000万元人民币。施仲衡大胆提出了“采用防护性结构浅埋明挖”的地铁施工方案,最终得到中央批准,并对以后全国其他城市修建地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