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9-04-1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袁芳

科技日报:高校科研助理岗位在探索中试行

 Ps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科技日报:袁芳 (2009-04-14)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缓解就业压力。
 
  依据《意见》精神,高校可面向毕业生招聘科研助理,使其在毕业后几年内参与高校相关的科研项目或从事教辅工作,帮助学校完成科研项目,提高就业竞争力。据了解,这一举措正在众多高校中酝酿实施,并将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新途径。
 
  科研助理岗位为毕业生就业考研创业提供过渡性平台
 
  据了解,以前高校科研助理岗位大多由在读研究生、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和本学科的助教或讲师来担任,也有相当数量是向社会招聘临时工或长期合同工,很少会聘任应届毕业生。
 
  国家今年出台的新政策无疑是一件新生事物,“这种科研助理,是针对一些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所设置的临时工作岗位。”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郑传芳分析说,“它是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寻找就业岗位、考研深造或者创业等,提供一个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条件与平台。不属于学校正式编制内人员,也不同于学校聘用的临时工,只是作为专家教授从事科研的助手,因此,要根据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多少,以及学校能够提供多少配套经费来确定当年的聘任人数。”
 
  高校搭建科研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和科研带头人沟通平台
 
  面对国家公布的这项新的政策,许多高校立即做出反应,积极行动起来。
 
  对于这项新政北京交通大学是最早响应的高校之一。该校科技处余祖俊处长介绍说,学校已经开展了多次专题会议宣讲相关政策,并搭建了学校科研处、就业指导中心和科研带头人之间的沟通平台。对学校利用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作研究助理的初步需求进行了摸底。目前有32个课题组提出了聘用需求,共需本科毕业生38名,硕士毕业生85名,博士毕业生22名,合计145名。已有许多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岗位需求提出了申请。
 
  该校招生就业处王化深处长表示,学校不仅要用好这项政策,还要引进竞争机制,学校正在探讨在科研助理这一岗位的人员配比上,实行聘用的人数大于实际所需的人数,形成竞争机制,这样既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又有利于人才成长。
 
  科研助理岗位为导师们提供了一个吸纳毕业生平台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越来越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无论是从科研项目对人才的需求,科研梯队的构建还是毕业生能力提升、缓解就业压力哪个方面来说,高校科研助理岗位的设立无疑都是有裨益的。”王化深概括这项新政的好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从人力资源合理运用角度,说出自己的观点:“聘用科研助理有利于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现在大学招聘教师一律要求有博士学位,而学校的教学、科研中有许多辅助性的工作需要有人来做,比如实验准备、对外联系、处理文件等。由于没有助理,这些工作不得不由教授们亲自来做,对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为教授们聘请研究助理,可以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研究所所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钟章队教授的观点与雷庆有相同之处。钟章队表示,高校科研发展迫切需要形成梯队。目前他负责的研究课题对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的发展、综合交通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需求,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出台了此项政策,无疑给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的导师们提供了一个吸纳毕业生,稳定科研团队的好平台。他已经提交了10名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申请,这10名毕业生分别为本科生5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2名。初步计划相应支付的薪酬分别为2000元、5000元和6000元。
 
    科研助理岗位对本科生吸引力最大,研究生兴趣不大
 
  科研助理岗位对招聘的毕业生有以下要求:一是要能适应科研项目的需要,二是来自农村和零就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优先。一些高校表示,这样的措施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是让一些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定的技能锻炼和培训后,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来寻找就业创业机会。
 
  对这项新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有不同的理解。本科生对此响应最为热烈。几位受访本科毕业生表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能留在学校科研团队中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环境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跟随导师开展科研学到很多实战知识,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对于未来更好地寻找就业岗位、考研深造乃至创业都有帮助。
 
  相比较而言,硕士研究生对科研助理岗位兴趣不大,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择业的研究生,他们的期望值更高一些,除了薪酬、保险等保障,他们还看重并期待能解决当地户口,以及编制等问题。不少应届硕士毕业生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找工作,选择“科研助理”岗位只是实在找不到工作时的最后选择。至于博士毕业生可以通过申请博士后来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对这项新政策关注度更低。
 
  这项新政策有待于细化
 
  在一些高校,部分有着繁重科研任务的导师希望配备科研助理,但同时存在一些顾虑。他们提出,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并不很稳定,担心一旦承担的课题结题之后这些科研助理的去向。希望国家出台更具体的细则给予保障。
 
  有的导师提出,支付给科研助理的薪酬多少才算合适?必定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有的导师直言,给多了没有,给少了人家还会来吗?还有文科项目的导师称,文科项目经费少,用不起科研助理。
 
  除此之外,有导师还谈到,科研助理的招聘还存在诸如团队与应聘者双向选择、互相磨合等问题。
 
  对此,有专家提出建议,原有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没有科研助理开支的,要允许其进行修改和调整,并鼓励扩大必要的人员经费开支比例。在新的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可根据项目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科研助理的报酬支出和社会保险金缴纳的经费预算。
 
  应该说,每一个新生事物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发展,正在高校中悄然兴起的科研助理这个岗位,也需要上至国家,下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