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m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千龙网:刘 昊 2009-03-14)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昌平沙河镇有一家负债的钨钼材料厂。10多年过去了,这家企业不仅还清了债务,产品还远销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北京工业大学周美铃教授和她的学生聂祚仁教授是这家企业的“贵人”,他们的科研团队“多元化复合稀土钨电极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成果,帮助这家国企发展为我国最大的钨电极制造厂,建立了世界上首条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工业生产线,年生产200吨,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钨加工产业及焊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在北京,像这家钨钼材料厂借助高校“智慧”腾飞的例子还有很多,82所在京高校组成的“智库”,正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年承担3.2万项科研课题
今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忠诚和徐光宪两位院士都来自北京高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的王忠诚院士率先提出“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脑干肿瘤手术迄今已施行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综合条件位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好科技教育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北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说。截至2008年底,北京高校共有两院院士182人,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全国高校中25%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超过三成的长江学者都在北京高校,优秀人才智慧的集聚为北京、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科研动力。仅2008年,北京高校承担的科研课题就达到3.2万项,科技经费总量达110多亿元,申请专利5641项。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在京高校获得国家自然奖共5项,占全国高校的31.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0项,占全国高校的33.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36项,占全国高校的30.5%;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占全国高校的21.7%。
奥运功劳簿上的辉煌一笔
2008年,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令世界瞩目。北京高校在奥运功劳簿上写下辉煌的一笔。
清华大学的百余位专家,在涉及环境监测、建筑节能、场馆景观设计、场馆风险评估等百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北京奥运会的多个环节;北京交通大学凭借地铁列车运行控制和隧道工程方面的科技优势,为北京地铁保障奥运交通做出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提供技术支撑的电动汽车应用于奥运交通保障;奥运开闭幕式时,夜空中璀璨的焰火也得益于该校焰火技术的支持;此外,为北京“碧水蓝天”工程、智能交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北京工业大学,不断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念阐释建言献策的中国人民大学,高性能碳纤维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的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高校成为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重要力量。
在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北京高校迅速行动,发挥科技优势,为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贡献着力量。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在震后迅速成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监测”项目组,构建灾情评估模型,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服务社会而科研
“科学研究绝不能仅仅坐在实验室中,一定要和企业合作实践具体项目,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促进社会发展,这才是科研的真正目的。”周美铃教授说。
周教授所致力研究的钍钨电极是几乎所有制造领域都会使用到的消耗性热源材料,全世界每年钍钨电极消耗量超过1600吨。但钍钨电极会给人体和环境造成累积性放射性污染,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周美铃和聂祚仁的科研团队以替代钍钨电极为目的,结合我国稀土、钨资源优势,成功研究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系列新产品、制备工艺和装备以及检测设备等全套产业化技术。基于该项目所研制的电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系列产品、工业制造和民用商品领域,促进了电力、机械、电子、电器、冶金、石化、船舶、核能、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这项出自北京的“中国创造”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市教委的组织和支持下,北京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技术创新提供着基础源泉。据统计,目前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90%左右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完成。
2009年,本市还将在高校中实施学科群建设项目,打破高校间的界限,以项目为引导,整合高校的资源,架起北京高校为国家和北京服务的桥梁。2010年以前,将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学科群,重点建立30个左右的产学研联合以及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还将实施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卫生、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等重大科研专项计划;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施50项左右的校企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践表明,哪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大,哪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就足,产业结构的层次就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就快。而集科技、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北京高校,将努力加快北京乃至全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为创新型国家和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