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9-03-02 来源:《新经济导刊》 作者:林坤

《新经济导刊》:与战略匹配的并购

     《新经济导刊》:林坤(2009年2月23日)S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个寻常的冬日下午上课时间,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内鲜有学生出没。思源东楼八层某会议室,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金鑫手里捧着一本自己主编的《中国企业并购年鉴》,分析着逆市中诸多企业的理性与非理性并购。
 
“这些数据来源于我们自己开发的‘中国企业并购数据库’。因为对一些案例进行了密切的跟踪,所以我们能够对市场发生的并购事件了如指掌。”说这番话,张金鑫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
 
并购潮
 
金融危机加速了企业的并购。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正对实力较弱的企业张开大口,伺机并购。
 
《新经济导刊》:由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经济并未独善其身。在众多专家、权威人士建议企业要保卫资金链,不要盲目扩张之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并购事件发生?
 
张金鑫:虽然中国企业也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整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不错,企业手头还是有钱的。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有钱的企业可以去购买一些对自己来说有战略意义的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至于抄底华尔街,则有些不切实际。当然,也有些企业是受整个环境的诱惑而并购,他们是比较危险的。
 
《新经济导刊》:这一波的并购潮,可否看出并购效果如何?
 
张金鑫:很多人觉得这一波下跌,周期行业股票跌幅较大,很多券商、机构也都很关注重组的市场热点。从股价表现来看,上市公司受重组影响股价都会有明显上扬。最明显的当属实业资本的举牌收购:如马应龙举牌收购羚锐制药、茂业百货举牌收购深国商、海螺水泥增持冀东水泥等。证监会要求收购到5%股票时就要披露。而一披露股票价格就必然上涨。如茂业百货收购深国商公告发布第二天,深国商股票就出现了涨停。另外,从反映的信息来看。实业资本对市场的判断比较准,还是站在行业内,他们多年经营实业,对行业很熟,对上市公司股价是否合理有更加准确的判断,不像有些机构投资者还是站在行业之外。
 
《新经济导刊》:逆市并购的机遇和挑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金鑫:机遇在于:在逆市里,企业资产价格下跌,估值相对合理。资产价格下跌不仅对VC/PE来说是好事,对实业资本也是好事,因为他们觉得估值得相对合理才好投资。在2006年、2007年,创业者的心态都比较浮躁,对自身企业资产要价比较高,现在经过市场的洗涤,创业者也调整了心态,要价不是以前那么高了,所以是个投资的机会。风险在于,企业是否能把握好本身这种并购机会,不能被机会性导向所诱惑。并购的企业还是要经营下去,其市场、客户是否还是健康的,是否还能提升企业的价值等都需要并购者考虑,如果不能改善,对并购者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必备条件
 
并不是有钱就有能力做并购的,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具备四项能力:筛选目标的能力、估值能力、融资能力和整合能力。
 
《新经济导刊》:逆市并购,收购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金鑫:逆市并购作为一项投资活动,企业需要具备并购能力。一个企业做产品,要想产品卖得好,必须具备销售能力;要想开发出新技术,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然而,并不是有钱就有能力做并购,还要具备其他条件。
 
首先,要具备选择目标的能力。目标企业需要与自己战略相匹配。其次,要具备估值能力。不仅需要目标企业本身素质好,还需要有个好价钱。企业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有一个市场估值,虽然目标公司效益不错,价值也要合理。同时,还要具备融资能力。不是收购方账上有多少现金,就代表融资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增发股票融资,据统计,70%以上的并购都是包括股票支付的。资产有多少,不构成并购的障碍。企业没有现金可以通过过桥贷款获得收购需要的现金。例如,联想收购IBM时,高盛给顾问做了过桥贷款。美国有很多融资能力强的企业,从事一些“蛇吞象”的并购,他们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发行垃圾债券,用被收购方的前途做抵押借贷。
 
并购不是有钱、有政府关系就可以的,还要整合能力,并且最重要的是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并购企业要考虑是否能产生效益?能否整合到位?如果不能充分整合,并购资产可能不会创造超过其独立运行的价值。例如,三元并购三鹿,很多人都产生过怀疑。不可否认,三元有很好的品牌,有忠实的消费群体,但是三元的国有成分比较大,其自身管理上本来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蒙牛、伊利等企业,死一头奶牛是很大一个事情,而三元每年都会死六至七头。因此,三元收购三鹿后,其管理水平是否能适应管理规模扩大对它来说是个挑战。
 
企业首先要判断并购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有合理性就会有好的结果。看并购动因是不是合理的,也是理性的收购方做事情前应该思考的。并购要有利战略的实现。没有那个金刚钻不要接那个瓷器活。谨慎地评估公司的并购能力,并购比较复杂。判断目标方与自己匹配,估值是否合理;判断融资是否能到位,整合是否能够进行。
 
《新经济导刊》:在并购活动中,以上这几个要素是否缺一不可?
 
张金鑫:缺一不可。不具备筛选目标能力、估值能力、并购后整合能力的企业就算再有钱,也可能会犯错误。并购活动比较复杂,就像购买艺术品,不只是有钱,还需要鉴赏能力,能够识别。现在,发生的一些并购行为,有些是战略导向的,即扩展公司的业务。如果从战略角度出发,在资产相对便宜的时机并购是一个好的机会。而有些则属于财务性并购,这又分为两类,一是,有原则的并购。这样比较有发展前景。二是,机会性的并购。像老大妈买苹果,只图便宜,不看苹果本身的好坏。便宜对机会性并购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要合适地选择并购目标。
 
驱动因素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的手段,是为实现战略服务的。企业选择此时并购,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价格相对较低,更主要的是理性地规划自己企业的战略升级、转型,进入之前预定好的拓展领域。
 
《新经济导刊》:并购行为对企业进行战略调整能够产生多大作用,是否企业的战略调整都可以通过并购实现?
 
张金鑫: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的手段,是为实现战略服务,如果并购活动能够促进战略的实现,才是合理的并购。并购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在生存很困难,能够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在成长的初期的企业,适合自身发展,因为其处于创业期,自己的管理还不规范,可能没有形成兼容包容的文化,可能会和别的文化产生冲突,整合起来可能比较困难。而在产业发展的后期和成熟期的企业适合并购,因为他们相对定型、成熟。
 
许多处于衰退期的行业,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如美国有许多烟草公司,扩大经营对企业来说不是好事,他们就把更多钱投入相对健康的产业。但这也面临着选择,究竟自己要往哪块业务发展。因此,企业是要主动按照自己的战略走,不是有了随机的并购,才有战略。
 
《新经济导刊》:并购来的资产是否会对正常品牌运作产生影响?并购来的资产是包袱,还是新的盈利点?
 
张金鑫:总体来说,如果结合好的话,能够达到1+1>2的效果,但如果没结合好的话,则是挑战。例如很多人都对三元收购三鹿产生过质疑。三元并购三鹿后,会不会连三元也不敢买了?新浪收购分众后,会不会对新浪整体品牌产生影响?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谁都无法躲避,但“垃圾短信”事件对分众业务的影响,可能在新浪收购后慢慢会消退。因为客户都有很强的忘性,一段时间后,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弱,并逐渐消退。对于分众遭受的负面冲击,如果依靠自己恢复,花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出售后,股东就可以直接套现,还是不错的。
 
分众的户外广告还是有独特优势的,新浪并购分众后,将对自身广告业务带来很大扩展,能够使新浪很快超过其他竞争对手。而分众受央视批评报道,业务下滑厉害,资产价格比较合理时,新浪的并购前景看上去还不错。新浪线上有优势,而其线下能否优势也发挥出来,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推动能够显现,对于新浪来说是挑战。
 
效果评价
 
如果并购中最有价值的资产流失了,并购肯定受损失。团队的整合则成为某些高科技公司并购的关键。
 
《新经济导刊》:如何看待并购中团队的整合?
 
张金鑫:企业根据资源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几方面。通常来说,高科技公司是人力资源密集型的,人才是核心资产,因为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都依附在人力资源上。企业并购中的挑战是否能真正获得核心资产?如果并购中最有价值的资产流失了,并购肯定受损失。统计显示,并购行为发生后,被购方的员工流失率都比较大。因为收购方的文化、组织、机制、制度等因素都能极大地影响被收购方的员工。
 
专利是公司所有,非专利是团队拥有的,不会因为个别人离开了,这个流程方法就没了。组织资源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在并购过程中,组织资源产权比较明晰的,很容易过度,相反,则影响整个并购进程。并购的障碍主要是跟人相关,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角色,他们互相了解,形成一种资本,知道每个人有什么特长,适合做什么工作,知道谁跟谁配合可以更高效地工作。如果并购中,核心人员不在了,就会对并购成果有损失,破坏了整合的资源。
 
《新经济导刊》:多长时间内能够看到并购的效果?
 
张金鑫:并购在短期内不容易产生效应,现在发生的一些并购事件或许在三五年后才能评判其成功与否。评价并购有两大指标:一是,事件研究法。并购事件公告后的股价反映,就能看到公众对并购的预期。二是,财务绩效研究法。整合期根据并购对象大小不同,小点的企业一年就可以到位,大的需要更长时间。一般来说平均三年,即并购当年不算,看三年后财务绩效。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