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9-02-19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作者:李孟刚

新华文摘:新能源安全观需要新思考

      新华文摘: 李孟刚(2008/11)unt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能源安全是一个老话题,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实践却总是不断的赋予它新的内涵。2006年7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首次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责任,也是对世界能源新格局下传统能源安全观的新挑战。
 
       传统的能源安全观,强调以能源供应的充足、持续和价格合理为基本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等高碳经济的时代特征。直到今天,世界各国仍普遍将高碳能源的供应、需求、价格、运输和使用等问题的合理安排和实施效果作为本国能源安全的评价标准。与此不同,新的能源安全观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环境安全是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孤立的能源区域性安全是暂时的,维护能源安全需要超越高碳能源极限不断进行多元化发展。新型能源安全观不仅需要战略的新高度、新思维,更需要关注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一、能源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唯有合作才能解困
 
       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首先,世界人口大量增加。按照一些国际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口要达到81亿人。其次,目前发达国家在全世界国家当中仅仅占很小的比重,绝大多数的贫穷国家必然要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和现代化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能源消费,以现在能源供给是不可能支撑80%的国家都走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最后,能源消费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会越来越急迫。如果把这三个问题统一考虑的话,现在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单独地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一家企业的贡献也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各国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研究机构携手合作,才有可能应对三十年、五十年后全人类将面临的挑战。这种合作首先应该是共同努力提高能源消费效率,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同时,要在新技术、新能源的研究上从国家间的合作扩大到企业间的合作,要扩大对新能源、可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实质的投入。
 
       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世界各国必须要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要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必须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国际社会应该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油气资源开发以增加供给,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和多元化,在能源需求和供给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确保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及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
 
       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围绕能源的国际竞争与合作都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也重视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但能源出口国与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仍存在复杂的利益与矛盾,围绕石油生产、运输通道、管线走向等问题的国际争夺也在不断加剧。加上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高位震荡,从长远看,产油国和消费国都将面临巨大压力。
 
       高油价给全球能源安全带来的压力,对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冲击了传统国际金融体系,加重了石油进口国的经济负担。其次,在当前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增长放缓、风险上升的情况下,高油价及高位震荡问题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显突出。唯有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对话与合作,才有可能对其加以综合解决。
 
       二、勘探能源储量新高,难改能源安全整体格局
 
       今年5月,中石油宣布: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近四十年以来我国石油勘探最激动人心的发现。8月,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公布了最终评价结果: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目前勘探工作已进入中期;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勘探工作尚处于早期。该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储量产量开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可以达到2500亿立方米。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数据。根据2007年的消费量静态计算,仅石油一项就足以让中国在无须任何进口的情况下继续消费60年。然而事实绝非如此乐观。
      
       首先,消费量永远不可能是静态的,我国的能源年消费量目前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的能源资源虽然总量可观,但人均储量并不多。能源产量虽持续增长,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更快。因此,近几年勘探新发现的石化燃料储量虽有所增加,但不足以改变整个能源供求格局。
      
       其次,我国能源成本高,能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总效率仅为OECD国家的1/4,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的能源效率评价和计算方法,能源系统的总效率由三部分组成:开采效率(能源储量的采收率)、中间环节效率(包括加工转换效率和储运效率)、终端利用效率(即终端用户得到的有用能与过程开始时输入的能量比)。中国学者测算了1980年、1997年的能源效率,并与OECD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中外能源效率比较
(单位:%)

项目unt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中国
OECD国家
1980年
1997年
20th70s
20th 90s
开采效率
33.0
42.3
61.6
中间环节效率
74.0
68.8
76.0
75.0
终端利用效率
25.9
45.3
42.0
55.0
能源系统总效率
10.3
13.5
25.4

 unt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中国节能(1997)》,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王庆一、王天,《我国能源效率分析及国际比较》,《能源政策研究》2005年第2期;周凤起《21世纪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网,2005-08-06。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总效率仅相当于OECD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还有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年-2003年间,累计产煤约350亿吨,但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被浪费的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两倍。此外,我国石油开采效率也仅为2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60%的水平。
 
       三、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发展生物燃料是确保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发展生物燃料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近几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生物燃料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的结果是导致国际粮价迅猛上涨,严重冲击了粮食安全。
 
       生物燃料之争,早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银行一份未经公开的报告称,从2002年到今年2月,一揽子粮食价格涨幅达140%。其中,美国与欧盟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对粮价上涨的“贡献”最大,相当于推动粮价同期上涨了75%。另外,欧美对发展生物燃料提供各种补贴,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也导致大量田地被用于耕种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因此,当美国农民享受粮价上涨和生物燃料补贴等诸多好处之时,许多贫困国家则陷入粮荒甚至发生动乱。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就多次警告,此次粮食危机完全是“人为的”,许多国家民众正因此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利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必然加剧粮食的供求矛盾,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引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中国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能源发展道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
 
       四、重新评估核电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全球变暖影响的不断扩大,核电正在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核电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核电作为满足能源需求、增进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核电复苏的态势已经出现。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有11个核能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9100兆瓦。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40000兆瓦的核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相比之下,我国现在的核能产量非常低,只占一次性能源总量的0.8%,远远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5.8%,而日本的这一比例是13.2%,美国8.1%,法国38.9%。我国核能在世界发电总装机中的平均份额是14.8%,个别先进国家几乎达到80%。因此,中国的核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近期应大力发展核能,争取在2020年以前使核能在一次能源总量中占10%以上。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但核电的利用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核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核电必须首先解决核电站的安全建设问题,同时还要妥善应对核燃料可靠供应、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和公众是否接受等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如何确保核技术及核材料的和平利用,防止敏感技术及核材料被用于非和平目的,防止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源被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获取,也是当今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尽管目前全球核安全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核泄漏事件也使得国际核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大规模发展核电,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全面加强核电设计、制造、建设、运行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规模发展核电,还需要配套形成铀浓缩能力,加快建设乏燃料处理工程,健全核燃料循环体系,是核电发展得到充分的资源保障。此外,规模发展核电,更需要及早培养相关人员,形成人才队伍,为核电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些都需要在重新评估核电发展战略时统筹考量,未雨绸缪。
 
       五、加大深层高温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测算,只要开发1%的地热能(地岩能),就能生产2万6000年的能源供应。而我国主要沉积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就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从国土资源部获悉,按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估算,全国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总量约68.45亿立方米,折合3284.8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2005年,我国每年实际直接利用地热资源量已达4457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对地热能源的利用主要是以浅层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应用,主要用于取暖、洗浴疗养、种植养殖及烘干等。浅层低温地热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现阶段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形势,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今后将开展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初步摸清现阶段全国地热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家底”。进一步勘查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地区,圈定地热开发有利地段。对其中资源条件好,又有市场需求的中心城镇、油区边缘,结合开发进行资源勘查,建立开发示范区。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国地热资源规划,对全国主要地热田、地热异常带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方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一规划。
 
    在大力开发和利用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的同时,应该把地热发电提高到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上来,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更是新能源安全观的有力体现。在地热发电项目上应该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效配合,以使交易成本最低,并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度。
 
       六、立足国内,更要分享世界资源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笔者认为,立足国内与走出去并不矛盾。
 
       如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的大量消耗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已经不再是预测,而成为严峻的现实了。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极限。未来几十年,只要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发生停滞或者中断,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谁来供给中国能源”都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为了经济的增长,我们不能对国内的能源竭泽而渔,而应正视能源安全的紧迫性,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分享世界能源。
 
       我们还必须准备承受和背负因分享世界能源而招致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中国需要发展经济,但要发展经济,中国就一定要分享世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因为世界现在不是、未来也永远不会按照中国的意志去分配资源。
 
       七、关注农村能源安全
 
       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能源挑战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农村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政策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有效办法,而清洁的能源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发展方式,不会加剧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事实上,可再生资源已经给电网以外的偏远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小水电计划、太阳能家用照明系统、生物质燃料炉等可再生资源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廉价的电。
 
       政府应积极倡导并协助通过技术转让和政策性建议,将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纳入农村规划中,让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小水电厂、风能发电机、太阳能板、逐步成为未来农村能源选择的主流。
 
       根据中国能源目标,到2020年,大约3亿农村人口将使用生物气(沼气)作为主要燃料,中国将使用1千万吨生物乙醇,两百万吨生物柴油来替代年1千万吨石油消耗。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中国已经是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使得中国在影响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的问题上已经处于一种独特的位置,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问题与地缘政治争夺相互交织,能源安全问题也空前突出,能源安全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能源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决定着一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安全状况。我国目前正处于重新审视和研究本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用新能源安全观来指导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