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8-10-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佚名

北京青年报:高校学生干部 新增“心理委员”

        昨天,各高校心理委员在北京交大进行名为“挣脱”的专业培训,希望通过“朋辈沟通”预防和监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zd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沙盘游戏展现内心,集体游戏培养默契。昨日,来自多所高校的60名心理委员和老师在北京交通大学通过两场别开生面的游戏,接受了心理学知识培训。据了解,北京已有多所高校在学生中设置“心理委员”或者职能相似的岗位,学校希望通过朋辈沟通,预防和监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心理委员先接受培训
 
“同学们,握住彼此的手,别松开,我们一起‘挣脱’,重新围成圈儿。”北京交通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张弛在引导来自不同高校的心理委员,让大家互相配合完成游戏。五分钟后,经过闪转腾挪,原本乱麻般纠结在一起的同学们,重新手挽手围成圆形。
 
这是心理委员培训专场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师通过几个小游戏,让30个陌生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默契。小于是参与者之一,她在中国石油大学读大二,在班里担任心理委员。小于说,虽然身为心理委员,但对专业知识并不熟悉,通过这样的游戏培训,可以增进对心理学的了解。
 
在另一场沙盘游戏治疗专场,参加培训的心理委员和老师们一起动手拿道具摆设自己理想中的图景。负责沙盘游戏的田老师介绍,沙盘能深度解析摆设者的内心,是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
 
据介绍,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特殊,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最怕被同学误解成“告密者”
 
据了解,“心理委员”是近两三年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兴起的新事物,并成为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北京的高校中,较早在学生中设置心理委员的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
 
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各大高校施行封闭管理,由于学生产生不安情绪,急需心理辅导方面帮助。据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施钢介绍,学校不可能深入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于是发动学生干部了解同学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2003年9月,农大认为此举效果明显,于是在每个班级固定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也是班委会的成员。施钢认为,由于心理委员本身也是学生,朋辈间的沟通能更有效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中国石油大学的心理委员小于称,她平时发现同学情绪不对,会主动找他们聊天,如果觉得问题严重就会反映给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但这种工作方式也让心理委员们感受到压力,怕被同学说成“告密者”、“学校眼线”,这是昨天参与培训的心理委员们普遍的苦恼。
 
“心理委员要懂得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尊重隐私等等。”施钢说,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心理委员反映的情况,观察某个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同学,必要的时候将提供心理咨询帮助。
 
■“心理委员”在各高校中叫法不同
 
据市高教协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副会长蔺桂瑞介绍,北京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委员或者类似性质的职务,但因为不是硬性规定,目前暂无统计数据。
 
为了工作方便,北京交通大学每个班配有两名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目前,交大心理委员的人数约1000余人。中国农业大学有心理委员500多人。
 
“心理委员”在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名字。在北京大学,协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学被称为“专项助理”。据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刘海骅介绍,现在共有400多人,除规模极小的班级外基本做到每班一名。
 
  据了解,“心理委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字叫“雪绒花使者”。“雪绒花”谐音“雪融化”,寓意为通过“雪绒花使者”们的努力,融化同学彼此之间的坚冰与隔膜。另外,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还开设了“雪绒花心理帮助热线”。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