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08-06-13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徐嘉康

【心系灾区】《大学生周刊》整版报道:接触生命的最底线――首批援震心理专家张驰亲述亲历灾区感受

 4K4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汶川里氏8.0级地震后的一周,由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组织的心理救援志愿者团队第一批专家小组奔赴四川,进行心理救援、情况调查和后期工作协调等工作。作为灾后为数不多的能赶往一线进行心理救助的专家小组一员,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张驰老师怀着能早日赶往灾区开展工作的期待和工作组一起于19日晚到达了成都。尽管天气预报称还有余震、强降雨,但专家组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顿,一下飞机立刻赶往成都红十字会。日前,回到北京的张驰在百忙中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在关注着巴蜀地区的一举一动。张驰老师虽感荣幸,但更多的是能早日前往灾区开展工作的期待,带着焦急关切的心情,工作组于19日晚到达了成都。预报称还有余震、强降雨,但专家组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顿,一下飞机立刻赶往成都红十字会。
 
当我们接触生命最底线时 任何阻扰都无法阻挡
 
“成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平静和从容。”张驰老师回忆说,“来之前我们也考虑了当地的情况,可当你踏上那片土地,想象和现实还是区别很大。街上帐篷很多,余震的危险大家都很清楚,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扶持的感觉让你觉得很从容。”灾后笼罩群众的恐惧心理是避免不了的,但此时此刻张驰老师却从中感受到了在大自然面前脆弱的生命的另一面——坚强。“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你说不害怕,那不可能,但就有那么多的群众在忙碌着,相互帮助,救灾的工作也在马不停蹄的进行着,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人的最底线,生命线的时候,任何阻挠都无法阻挡。”
当工作组来到聚源中学时已是第二天,这所因地震而闻名全国的中学承载了太多的伤痛和生死离别。该如何帮助这些学生?从何下手?作为心理工作者,张驰老师当时连自己心里都没有准确的答案。只能是尽快将工作开展起来。“聚源中学师资力量在当地可以说是雄厚的,近年来为都江堰市一些高中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但5月12日的大地震将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同时震垮的还有数百个家庭的希望。”张驰老师难过的形容。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更加激发了张老师迅速投入工作的决心,专家组随后立刻赶往学校附近的灾民安置点,分头入户进行走访,了解情况。很幸运,这个安置点的灾民家中多为房屋受损,没有家庭人员丧失。时值中午,大家都在准备午饭,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在一些孩子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当时感到孩子毕竟还小,在没有失去亲人的情况下,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改变。”张驰老师谈到。
简单的情况了解完毕,张驰老师跟随专家组赶往都江堰卫生局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局长也是总指挥的李自刚局长了解了专家组的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几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单位。工作就是命令,专家组顾不得休息又踏上了前往都江堰中医医院的征途。中医医院的住院大楼在地震中倒塌,有31名医护人员在灾难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专家组来到医院附近的安置点时,看到幸存下来的职工在医院门口临时搭建的医疗点提供医疗服务。“他们当中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同事和苦心经营的家,但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当时我就觉得鼻子酸酸的。”张驰老师感慨。
“有一位护士,我们接触到她时总听她叨念:‘一场噩梦,噩梦,人就这样全没了!’通过了解,我们知道她在地震中失去了一个最好的伙伴,时间过去一周,但她依然难以从悲痛中解脱,虽然在不停的忙碌着,但没有哭过。同事都担心她在紧张的工作中崩溃。”张老师心理很清楚,这些担心不无道理,灾后危险期为事发后的3个月甚至到1年,一些人会产生应激障碍、心境障碍、适应障碍、沮丧障碍、心理郁结导致的物质依赖等。如果不及时干预,近四成的人会进入慢性状态,甚至与痛苦终生相伴。专家组对12日值班的20余名医生中的8人进行了心理疏导,大部分人的表现均为震后的正常身心反应,如感觉地总在晃,不敢进高层建筑,失眠情绪焦虑,做噩梦等。
接下来的两天专家组进行了分工,几名咨询师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张驰老师和另一部分抓家来到都江堰这个人民银行进行团体心理危机干预。银行的办公楼在地震中损毁但没有出现倒塌,因此工作人员的表现也是正常的震后应激反应,如不敢上班,不愿进办公楼等。两天的时间,工作人员们的情绪有所好转,这也给予了我们开展工作的信心。工作条件恶劣得如同战场,头上直升飞机盘旋,帐篷边挖掘机轰鸣,马路上救护车呼啸,但这一切都没能减缓专家组工作的劲头,“有很多时候你就得自己找工作做,灾区的工作很多,但组织很繁忙,没有过多的安排,我们就自己找工作做,也免得给人家带来更多的负担。”张驰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的体会。
 
在这次灾难后 大家都成了生死患难之交
 
“在救灾一线,生命的坚强让人感动!但让你感受最深的,就是情和爱,这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虽然我们经历了灾难,但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坚强,从收获中成长。”
 
“无论你富有还是事业上多么有成就,在这次灾难后,大家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死患难之交。当人的生命成为了相互之间交流的载体,一切都释然了,没有那么多名利,没有更高的追求,人们期望的就是能在灾难中生存。但这期间,我们又看到了坚强的一面,不论是在废墟中坚持了几十个小时被成功救助的幸存者,还是那些轻伤简单处理过后又在废墟中奋力救助灾民的百姓,他们对于生命的那种追求,令人充分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张驰老师发自肺腑的告诉记者,“此时此刻的真情流露,无法用语言所表达,每一个人都尽自己努力帮助别人,也在接受着全国人民的帮助,在这时,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众志成城,什么是民族精神。”
在灾区收获的感动更是不计其数。出发时,专家组带了许多的药品、物资前往灾区,在首都机场托管时,得知只要是运往灾区的包裹,超重了也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到达程度时已是晚上,在吃饭时,菜还没点完帐已经被人付过,大家都是初到成都,也没有熟人,后来得知是两位四十来岁的成都人,看到专家组穿戴的援助服饰,便主动把饭前支付了,当感到门外准备道谢时,却被开车准备离去的他们一句:“代表成都人民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感动的流泪。在都江堰的第三天,手机里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所有灾区的移动用户都不会被停机,接着又收到了一条信息:已为您的手机冲入100元话费。此前对中国通信运营商的一些微词在此刻烟消云散。感动,在灾区无处不在。
一场灾难,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同样,一场灾难也令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四川大地震过后,党和国家政府的作为全世界都在关注,如此快的反应,如此爱人民的总理、主席,令世人敬佩,当年唐山大地震时的幸存者可以很容易的做出比较。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民族的团结是空前的!”张驰老师激动地表达道。
当你身边来来往往的全是生疏的面孔,忙忙碌碌的都是素未谋面人员,在灾难来临之际,大家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没吃的,有人送来面条;没喝的,矿泉水源源不断的运往灾区;累了,解放军搭建起临时的帐篷;病了,医护人员、志愿者免费救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难兴邦,成就一条屹立东方的中华巨龙。
 
对大学生的建议
 
作为从一线归来的专家,张驰老师对于首都高校的大学生谈了几点小小的建议,希望在灾后重建家园的工作中,青年朋友们能正确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一线工作时,我们也接触到了一些灾区的大学生,他们十分想回家,担心家里的情况,但作为学校来说,还是要将保证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些学生家里仍偶发余震,危险仍然存在,因此听从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成为学生们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二点,就是志愿者的问题,一些高校大学生满腔热情,在得知灾情后毅然的奔赴灾区进行帮助,我们虽然对此十分感动,但对于这些学生的情况表示担忧。首先,没有正规的组织和单位,单独、分散的志愿者群体很难发挥有效的救援帮助;其次,这些学生不是专业的救助人员,很有可能在到达灾区无从下手,在遇到困难时例如碰到余震、房屋倒塌等情况,救助人反而可能会变成被救助人,给救援工作带来更多的负担;再次,灾区的一些救援工作需要长期、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志愿者们短期的帮助可能会使灾区的群众产生依赖感,当救援工作结束离开时对灾民产生二次打击,得不偿失。因此我们期望高校的大学生中希望帮助灾区的这些热诚的学子们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帮助川籍学生、给予灾区传递平安信息等方式进行献爱心活动,当然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更加投入的去学习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来完善自己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灾区重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